
“墨汁未幹”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mò zhī wèi gān,其基本含義是“寫字的墨汁還沒有幹”,比喻協定或盟約剛剛籤訂不久(多用于指責對方違背諾言)。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字面指剛寫完字的墨迹未幹,引申為協議、條約等剛達成不久(常含貶義),強調對方在短時間内違背承諾。
語境特點
常用于批評或指責場景。例如,毛澤東曾在《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中寫道:“可是墨汁未幹,将軍們即奉命作成消滅邊區的軍事計劃”,直接點明對方背信棄義。
近義詞與結構
例句
“那硯台墨汁未幹,顯然字迹是剛寫就的。”(出自小說《大唐狄公案》,強調時間上的短暫性)。
“雙方剛籤完協議,墨汁未幹,一方就單方面毀約。”(現代用法,突出違背承諾的諷刺意味)。
出處
最早可追溯至現代文獻中的引用,如毛澤東對國民黨行為的批判,成為該成語的典型用例。
部分資料提到,該成語也可泛指“事情剛剛發生或完成”(如繪畫、文書剛完成的狀态),但在主流語境中仍以“指責背約”為核心用法。
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文學擴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
墨汁未幹是一個成語,意指一篇文章、一幅字畫或書法作品的墨汁沒有完全幹透的狀态。也比喻事情的結果還沒有确定或者說是尚未成熟的狀态。
《墨汁未幹》這個詞由五個漢字組成,它們的拆分部首分别為“水”、“王”、“未”、“夕”和“幹”。其中,它們的筆畫分别為4、5、5、4和3。
《墨汁未幹》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的一則故事裡。目前,它的繁體字為「墨汁未乾」,在繁體中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在古時候,墨汁未幹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其中,“未”字的寫法為「末」,也有一部分人使用「未」字。
1. 他的文章還沒有發表就受到了好評,真是墨汁未幹就已傳頌。
2. 這幅字畫墨汁未幹,筆觸自然流暢,形象逼真。
逐字逐句、墨迹未幹、字字珠玑、潤物無聲、畫龍點睛。
字斟句酌、成熟完備、字字思索。
成竹在胸、旁征博引、文思泉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