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若的意思、杜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若的解釋

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葉廣披針形,味辛香。夏日開白花。果實藍黑色。《楚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遺兮下女。” 唐 皮日休 《端憂》詩:“篔簹颯兮雨岸,杜若死兮霜洲。” 清 龔自珍 《此遊》詩:“悠揚聞杜若,髣彿邀蛾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杜若,漢語詞典中收錄的古典詞彙,具有多重釋義與文化内涵。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解析:

  1. 基本詞義

    《漢語大詞典》釋“杜若”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屬鴨跖草科,學名Pollia japonica,别名地藕、竹葉蓮。其莖直立,葉片長橢圓形,夏季開白色小花,果實為漿果。《本草綱目》記載其根可入藥,具祛風止痛之效。

  2. 植物學特征

    據《中國植物志》描述,杜若多生于陰濕山谷或溪邊,分布範圍涵蓋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日本、朝鮮半島亦有生長。其根狀莖橫走,節間明顯,葉互生,基部抱莖,符合典型濕地植物特征。

  3. 文學象征意義

    《楚辭》多次以杜若喻高潔品性,如《九歌·湘君》中“采芳洲兮杜若”,借其幽香表達對君子的傾慕。南朝謝朓《遊東田》亦雲“尋雲陟累榭,隨山望菌閣;遠樹暧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杜若常與隱逸情懷相關聯。

  4. 古籍文獻出處

    《山海經·南山經》載“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荊杞…洧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其中有水玉,多人魚,多杜若”,佐證其早期地理分布與神話色彩。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繪有精細圖例,詳述其形态。

  5. 現代應用考據

    當代《中華本草》收錄杜若根莖的藥用記錄,稱其性平味辛,歸肝、脾經,可治風濕痹痛及跌打損傷。民俗研究中,閩南地區仍保留以杜若葉制青團的傳統工藝。

網絡擴展解釋

“杜若”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進行解析,具體如下:

一、植物本義

杜若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屬鴨跖草科,莖直立,高約30-90厘米。其葉呈廣披針形,葉面粗糙,葉背有細毛,夏季開白色小花,果實為藍黑色。喜陰濕環境,分布于中國南方如四川、福建、台灣等地(、)。

二、藥用價值

在《本草綱目》中,杜若被列為上品藥材,根莖味辛、性微溫,可治療胸脅逆氣、頭痛、風熱等症,具有藥用價值()。

三、文學與象征意義

  1. 香草意象:
    古代文學中,杜若常被用作香草象征。例如《楚辭·九歌》中“采芳洲兮杜若”,用以表達高潔或饋贈之情(、)。
  2. 比喻虛僞人格:
    少數文獻提到“杜若”可形容表裡不一之人,如表面溫和實則陰險,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四、作為人名的寓意

用于名字時,“杜”取自杜梨(象征堅韌),“若”含“如、似”之意,整體寓意優雅、敏銳,或寄托對品性高潔的期許()。

補充說明

需注意,杜若與“杜衡”(馬兜鈴科植物)易混淆,但二者科屬不同,不可等同()。

别人正在浏覽...

白扯百祿半閑堂裱糊匠部頭禅偈達言房缗苻秦廣陵散盥盆龜袋呵欱紅區胡大斛面簡冊尖峰檢較澗井繭絲牛毛焦紅謹凜饑嗛疾惡若雠郡王空懷快子塊坐攬儲累黍流風遺迹樓閣蠻兒馬水車龍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糢糊目連戲木木然蟠木騎馬乘舟秦衡秦墓竹簡擅行世代簪纓失張失智始卒司隸蘇丹港宿愆通敏頑犷危氣微隙文明武部無二價下頭邪味諧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