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骨突突 ”。1.騰湧貌。《西遊記》第二十回:“山前面,有骨都都白雲,屹嶝嶝怪石。” 明 無名氏 《破天陣》第二折:“低窪處骨突突鮮血模糊。”
(2).象聲詞。《西遊記》第七九回:“唿喇的響一聲,把腹皮剖開,那裡頭就骨都都的滾出一堆心來。”
“骨都都”是一個漢語拟聲詞/形容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詞典和文學用例的詳細解釋:
騰湧貌
形容物體翻騰、湧動或雲霧升騰的狀态。
例:《西遊記》第二十回:“山前面,有骨都都白雲,屹嶝嶝怪石。”
象聲詞
模拟連續滾動、液體流動或物體碰撞的聲音。
例:《西遊記》第七九回:“唿喇的響一聲,把腹皮剖開,那裡頭就骨都都的滾出一堆心來。”
通假用法
通“骨突突”,可形容嘴巴撅起、眼珠轉動或情緒外顯的動作。
例:馮夢龍《醒世恒言》中“骨嘟了嘴”,形容生氣時撅嘴的狀态。
該詞在古典小說中頻繁出現,通過拟聲或拟态增強畫面感,例如《西遊記》中描寫妖怪腹腔滾出心髒的場景,通過“骨都都”強化了動作的連貫性和驚悚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例句或通假演變,可參考《漢典》《醒世恒言》等權威文獻來源。
《骨都都》是一個來自于中國台灣的俚語,用來形容某個人或某種狀态極其無聊、無趣、無活力。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言語乏味、毫無創意的表達,或者形容某種活動缺乏刺激和興趣。
《骨都都》一詞的拆分部首是骨和都,其中骨部表示與骨骼相關,都部表示城市或者都市。根據部首的劃分,骨都都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骨都都》這個詞源于福建方言,最早是在台灣流行起來的。在繁體字中,骨都都的寫法為「骨都都」。
古代漢字中「骨都都」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的字形是“骨”與“都”分開書寫,結構相對簡單。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字形為「骨」加上「都」。
1. 他的演講真是骨都都的,聽得我快要睡着了。
2. 這個電影真是骨都都,一點兒懸念和情節都沒有。
1. 骨瘦如豺:形容人非常瘦弱。
2. 都市:指大城市。
3. 無聊:形容沒有事情做或者很無趣。
無聊、枯燥、乏味、索然無味
有趣、精彩、生動、活力十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