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違迕的意思、違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違迕的解釋

違背;抵觸。 漢 祢衡 《鹦鹉賦》:“寧順從以遠害,不違迕以喪生。”《北齊書·高昂傳》:“招聚劍客,家資傾盡,鄉閭畏之,無敢違迕。” 唐 杜甫 《雨》詩:“尫羸愁應接,俄頃恐違迕。”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小倉山房尺牍箋注》:“且書題音注,而第二行曰 山陰 胡光鬥 又廬 箋釋,自相違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違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éi wǔ,其核心含義為違背、抵觸,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違背、不順從
    指言行或事物之間産生沖突或不一緻。例如《北齊書·高昂傳》中“無敢違迕”即表示無人敢違背。
  2. 相遇、交錯
    在古漢語中,“迕”單獨使用時也可表示“相遇”,如《後漢書》中“相迕”即不期而遇。

二、用法與例句

  1. 古文用法
    • 祢衡《鹦鹉賦》:“甯順從以遠害,不違迕以喪生。”
      (甯可順從以避免災禍,也不違逆而喪命)。
    • 杜甫《雨》詩:“尫羸愁應接,俄頃恐違迕。”
      (體弱者為應接不暇而憂愁,唯恐片刻間有所沖突)。
  2.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強調對規則、命令或他人意願的抵觸,如“不敢違迕上級指示”。

三、相關辨析


四、常見誤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詳細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北齊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違迕

違迕(wéi wéi)是一個漢字,由「罒」和「巫」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10畫。

來源

《違迕》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大司寇》中,意為違背、違逆。後來逐漸擴展為違反、不合。違迕這個詞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多用于形容言行違背正道、不合倫常的行為。

繁體

「違迕」在繁體中是「違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罒」是用來表示網罟的,「巫」則是用來表示巫術的。這兩個字合起來後,就演變為表示違背、違逆的意思。

例句

1. 他對老師的指示完全置若罔聞,真是太違迕常理了。

2. 我們不應該違迕父母的意願。

組詞

違反、違法、違規、違背

近義詞

背離、違背、違抗、抵觸

反義詞

遵守、順從、遵循、聽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