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推劾的意思、推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推劾的解釋

審問。《梁書·何敬容傳》:“ 高祖 大怒,付南司推劾。”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二:“ 周 秋官侍郎 周興 推劾殘忍,法外苦楚,無所不為。”《宋史·邊珝傳》:“官吏推劾累三百日,獄未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推劾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法律内涵的複合詞,主要用于古代司法語境,指對案件進行追究、審問和定罪的過程。其核心含義包含“推究案情”與“審訊定罪”兩個層面:

  1. 核心釋義

    指追究、審問罪行并判定罪責。它強調司法官吏通過調查取證、審訊當事人,最終确定其罪行的完整司法程式。(《漢語大詞典》)

  2. 字源拆解

    • 推 (tuī): 本義為“向外用力使物體移動”,引申為推求、推究、探究。在司法語境中,指深入調查、追究事實真相。(《說文解字》:“推,排也。”段玉裁注:“排者,擠也。今俗語所謂推也。”引申為推演、推求。)
    • 劾 (hé): 本義為審判、定罪。《說文解字》釋為“法有罪也”,即依據法律審理并判定有罪。(《說文解字·力部》:“劾,法有罪也。”段玉裁注:“法者,謂以法施之。”)

      因此,“推劾”二字結合,形象地表達了從調查追究(推) 到審判定罪(劾) 的連續司法行為。

  3. 使用場景與特點

    • 古代司法專語: “推劾”一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尤其是漢唐至明清時期)官吏,特别是司法官員(如禦史、刑官)或上級指派人員對案件進行審理、對嫌疑人進行審訊并最終定罪的職責和過程。(《漢語大詞典》)
    • 強調程式性與結果性: 該詞不僅指審訊行為本身,更側重于通過一系列程式(推)達到查明事實、确定罪責(劾)的結果。
    • 現代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推劾”已非常罕見,屬于典型的曆史詞或書面語,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法制史、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作品中。其含義在現代一般由“審訊”、“審判”、“審理”、“定罪”等詞語分擔表達。(《現代漢語詞典》)

“推劾”是一個源自古代司法實踐的複合動詞,意指司法官吏對案件進行深入調查追究(推) 并依法審理判定罪責(劾) 的完整過程。它體現了古代司法活動中查明事實與適用法律定罪的核心環節。

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說文解字》(許慎撰,中華書局影印本)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推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ī hé,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使用場景

  1. 指責與揭發
    由“推”(揭發)和“劾”(彈劾)組成,表示揭發他人過錯或不當行為,常用于政治、法律等領域,也可用于日常生活。例如:“官員之間的推劾是古代監督制度的一部分”。

  2. 古代官員監督機制
    在中國古代,推劾是官員之間互相監督、制衡的方式,強調對權力行為的批評與糾正。

二、曆史文獻中的含義

在古籍中,推劾主要指審問,常見于司法或案件調查場景:

三、詞義演變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指責”作為主要解釋,而古籍和權威辭書(如漢典)更側重“審問”。這種差異可能源于詞義的古今演變,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示例與總結

如需更多古籍用例或權威解釋,可參考漢典或《梁書》《宋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罷弊飽鼓鼓筆底下比年不登博望槎補漏訂訛裁奪藏頭詩嘈襍塵伏懲惡城市網絡齒豁頭童赤衛軍沖瀜淬浴錯質刀鴨大鹽鬥草對枰二氧化碳蜚蛭衡玑赫茲後尾兒話口袋子化紙漿液桀傲不恭靜衆劇憲駏驉口銳哩哩羅羅陋室馬槊廟屏沫雨慕襲判刑平行作業鉗口吞舌恰切瓊鸾群口取事容護三靈善堂深根固蒂剩馥殘膏世傳售用無價值武周顯露頭角崤谷西窗剪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