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憎惡懲戒。《漢書·刑法志》:“﹝ 文帝 ﹞将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 秦 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
懲治作惡的人。《後漢書·仲長統傳》:“今患刑輕之不足以懲惡,則假臧貨以成罪……恐非帝王之通法,聖人之良制也。”參見“ 懲惡勸善 ”。
懲惡(cháng è)是漢語複合詞,由“懲”與“惡”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為懲治邪惡、懲戒惡行。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解析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闡釋:
懲(cháng)
惡(è)
合成詞“懲惡” 即“懲治惡行,以儆效尤”,強調通過強制手段制止并矯正社會不良行為。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懲惡:懲治邪惡。例:“懲惡揚善,伸張正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商務印書館線上詞典(注:官網需訂閱訪問,釋義可參考紙質版)
《漢語大詞典》
懲惡:懲戒惡人惡事。引《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數字化平台(需注冊使用)
《古代漢語詞典》
懲:①警戒;②處罰。惡:罪惡,不良行為。懲惡即“以刑罰遏制罪惡”。
來源: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懲惡”在傳統文化中常與“揚善”并提(如《漢書·賈誼傳》:“懲惡而勸善”),體現儒家“賞罰分明”的治理觀。其思想源于:
在法律與道德語境中,“懲惡”體現為:
結論:“懲惡”是融合法律強制力與道德教化的行為幹預機制,旨在通過懲戒手段遏制惡行、維護社會公序良俗。其釋義根植于漢語字源,并在曆史文獻與現代規範中形成系統闡釋。
“懲惡”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懲罰邪惡的行為或人物,其核心含義與道德、法律層面的制裁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懲惡”意為懲罰邪惡,強調通過制裁手段遏制不良行為,維護社會公正。常與“揚善”或“勸善”連用,如成語“懲惡揚善”,表示在懲治惡行的同時弘揚善舉。
經典文獻
曆史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具體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周易》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黯暧半人兵師賓徒赤棍窗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黮闇電遊墊子東佃東珠都護杜荊州诽戲分茅胙土感洞供飨鈎绾函翰合道回歸線魂飛目斷簡縮見證人幾多儆跸灸療局地鑰天噱談沮駭開襆礦屯曠儀列肆列銜輪筆滅火迷裡咕咚難解之謎拟學驽拙槃護品度貧尼清楚頃刻寝寐熌灼山子滲合筮人誦诤貪利忘義探魚逃潰條柯托庇柁牙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