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鬥草的意思、鬥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鬥草的解釋

亦作“鬭草”。見“ 鬥百草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鬥草(又稱“鬥百草”)是中國古代民間流行的一種傳統遊戲,尤其在端午節前後盛行,兼具娛樂性與文化内涵。以下從定義、起源、玩法及文化影響等方面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1. 基本概念
    鬥草是民間通過采集花草進行比賽的遊戲,分為“文鬥”和“武鬥”兩種形式。其起源與中醫藥學密切相關,古人端午采藥驅疫的習俗逐漸衍生出這一遊戲()。

  2. 曆史沿革

    • 南北朝時期:最早見于《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踏百草”後衍生“鬥百草之戲”()。
    • 唐代:鬥草風靡各階層,既有兒童比拼草莖韌性的“武鬥”,也有文人以花草名對仗的“文鬥”()。
    • 宋代以後:逐漸成為婦女和孩童的常見娛樂活動,并融入詩詞文學()。

二、玩法分類

  1. 武鬥(鬥草莖)

    • 規則:兩人各選韌性強的草莖(如車前草、牛筋草),交叉成十字後拉扯,斷者為輸。
    • 技巧:挑選老莖或鹽漬增強韌性,民間甚至有“草名百腳”等專用草種()。
  2. 文鬥(鬥花草名)

    • 規則:以采集的花草種類或名稱對仗比拼,如“觀音柳”對“羅漢松”,“君子竹”對“美人蕉”,講究工整雅緻()。
    • 擴展形式:唐代文人發展為吟詩作對,如《紅樓夢》中香菱以“夫妻蕙”對“姊妹花”()。

三、文化意義

  1. 民俗價值
    鬥草與端午驅邪避毒的傳統結合,反映了古人對自然植物的認知和利用,兼具實用性與娛樂性()。

  2. 文學影響
    唐代詩人白居易、崔颢,宋代陸遊等均在詩詞中描繪鬥草場景,如“弄塵複鬥草,盡日樂嘻嘻”(白居易)、“閑來鬥百草,度日不成妝”(崔颢)()。


四、現代傳承

如今,鬥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仍在部分地區保留,尤其在民俗活動中重現。其簡單有趣的規則,成為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活的文化紐帶()。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不同地區的玩法差異,可參考《荊楚歲時記》《事物紀原》等古籍,或民俗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鬥草》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鬥草(dòu cǎo)這個詞來自于漢語,指的是草地上的搏鬥或争鬥場面。這種場景通常發生在野外的草原或競技場上,人們通過身體接觸或格鬥來較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鬥草》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鬥(dòu)和草(cǎo)。其中,“鬥”是上半部分的部首,表示戰鬥的動作;“草”是下半部分的部首,表示與植物有關。 來源 《鬥草》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通常用來描繪勇士們在戰場上激烈搏鬥的情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也被用來形容其他場合下的争鬥或競争。 繁體 《鬥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鬥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鬥草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基本的部首和筆畫組合仍然是鬥(dòu)和草(cǎo)。 例句 1. 在野外的鬥草場上,勇士們展現出了不屈的意志和頑強的鬥志。 2. 他喜歡參加各種格鬥比賽,在鬥草中找到了自己的快樂。 組詞 - 鬥志:指戰鬥中表現出來的決心和毅力。 - 鬥争:指争鬥、争鬥行為或鬥争狀态。 - 草原:指廣闊的草地或牧場。 近義詞 - 争鬥:指人們為了争奪某種利益或主張而激烈地戰鬥或競争。 - 搏鬥:指人們用肢體或武器進行身體接觸的戰鬥或格鬥。 反義詞 - 和平:指沒有戰鬥、争鬥或沖突的狀态。 - 和睦:指關系融洽、沒有矛盾或紛争的狀态。 以上是關于《鬥草》一詞的相關解釋和内容。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