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駏驉的意思、駏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駏驉的解釋

亦作“駏虛”。獸名。似騾,可供乘騎。《文選·枚乘<七發>》:“前似飛鳥,後類駏虛。” 張銑 注:“駏虛,獸名,善走。” 南朝 梁 張率 《河南國獻舞馬賦》:“将絶塵而弭轍,類飛鳥與駏驉。” 清 姚鼐 《賞番圖為李西華侍郎題》詩:“相排壓背蟨駏驉,佩刀守将跪舉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駏驉(jù xū)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兩種緊密相依的動物名稱組合而成的詞彙,特指“蛩蛩”與“駏驉”(或作“距虛”)這兩種傳說中的共生異獸。其核心含義與形态特征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異獸組合

    “駏驉”并非單一動物,而是指兩種形影不離的異獸:“蛩蛩”與“距虛”(駏驉)。據《爾雅·釋地》載:“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距虛比,為邛邛、距虛齧甘草。即有難,邛邛、距虛負而走。” 二者相依生存,一方遇險時另一方背負逃離。

  2. 形态特征

    • 蛩蛩(邛邛):形似馬,善奔跑,但前足較短。
    • 駏驉(距虛):形似蟨(鼠類),後足短小,善覓食。

      二者互補缺陷,故常并稱(《說文解字》釋“驉”為“駏驉”,段玉裁注引《子虛賦》描述其共生關系)。


二、文獻溯源與權威考據

  1. 《爾雅》與《穆天子傳》

    先秦文獻《穆天子傳》載:“邛邛、距虛走百裡。”郭璞注:“邛邛似馬而青,距虛似驢而小。” 此說成為後世注解依據。

  2. 《說文解字》釋形

    • 駏:從馬,巨聲,本義為“駏驉”之獸(《說文·馬部》)。
    • 驉:從馬,虛聲,與“駏”連用指共生獸(《說文·馬部》)。
  3. 漢代辭賦用例

    司馬相如《子虛賦》:“蹵蛩蛩,辚距虛”,以二者并提,印證其共生傳說(《文選》李善注引張揖說)。


三、文化象征與衍生義

  1. 依存關系的隱喻

    因二者不可分離,“駏驉”被引申為相互依存、患難與共的夥伴。如《容齋隨筆》稱:“蛩蛩駏驉,生死相依,猶人之摯友。”

  2. 誤用辨析

    部分文獻誤将“駏驉”視為單一獸名(如《康熙字典》引《正字通》),但主流考據仍以《爾雅》《說文》的“二獸說”為據。


參考文獻

  1. 《爾雅·釋地》(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文選·子虛賦》(李善注,中華書局)
  4. 《容齋隨筆·三筆》(洪邁,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典無直接可訪問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社版本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駏驉”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異獸,常與“蛩蛩”并稱,合稱“蛩蛩駏驉”或“邛邛岠虛”。其釋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1. 基本定義
    據古籍記載,“駏驉”(又稱“距虛”)是一種虛構的異獸,形似馬或騾,與“蛩蛩”共生。二者互為依存,蛩蛩負責尋找食物,駏驉則提供保護,象征合作共生關系。

  2. 文獻出處
    該詞多見于《山海經》《呂氏春秋》等典籍。例如《逸周書》提到:“獨鹿邛邛岠虛,善走也”,描述其行動敏捷的特性。

  3. 文化象征
    古人常用“蛩蛩駏驉”比喻密不可分的夥伴關系,後被引申為互相依賴、共同進退的意象,常見于詩詞典故中。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記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中國古代神話辭典》等權威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懊惱澤家襃懲寶成鐵路纏帶揣與怆怛差肩洞豁惡劍反毳風雲月露圪針挂失龜勝過位浩氣長存橫撞金齑局部巨積看不清愣愣,愣愣兒曆元樓榭門眉名垂竹帛密事邳垠七寶莊嚴棋列蛴領秋華染輿饒財如狼如虎塞虜閃目生死與共沈照屍葬守文霜畦私款送元二使安西王維算沙抟空稣息逃惡陶心提交托政望風承旨忘言交完飾衛樂五古箱箧香嚴掀焰西亳惜客好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