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駏驉的意思、駏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駏驉的解釋

亦作“駏虛”。獸名。似騾,可供乘騎。《文選·枚乘<七發>》:“前似飛鳥,後類駏虛。” 張銑 注:“駏虛,獸名,善走。” 南朝 梁 張率 《河南國獻舞馬賦》:“将絶塵而弭轍,類飛鳥與駏驉。” 清 姚鼐 《賞番圖為李西華侍郎題》詩:“相排壓背蟨駏驉,佩刀守将跪舉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駏驉”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異獸,常與“蛩蛩”并稱,合稱“蛩蛩駏驉”或“邛邛岠虛”。其釋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1. 基本定義
    據古籍記載,“駏驉”(又稱“距虛”)是一種虛構的異獸,形似馬或騾,與“蛩蛩”共生。二者互為依存,蛩蛩負責尋找食物,駏驉則提供保護,象征合作共生關系。

  2. 文獻出處
    該詞多見于《山海經》《呂氏春秋》等典籍。例如《逸周書》提到:“獨鹿邛邛岠虛,善走也”,描述其行動敏捷的特性。

  3. 文化象征
    古人常用“蛩蛩駏驉”比喻密不可分的夥伴關系,後被引申為互相依賴、共同進退的意象,常見于詩詞典故中。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記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中國古代神話辭典》等權威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駏驉

駏驉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主要表示快馬的意思。它的構成部分包括馬字旁和屬字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駏:馬(第1筆)+ 羽(第7筆)+ 又(第2筆)+ 大(第3筆)+ 九(第4筆)= 總計15筆

驉:馬(第1筆)+ 羊(第2筆)+ 羽(第7筆)+ 木(第4筆)+ 一(第5筆)= 總計19筆

來源:

駏驉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的文字學著作中,它是由古時的人們觀察和描繪快馬而創造出來的。

繁體:

駏驉的繁體字是「駏騤」,在繁體字中,駏 使用的馬的部首變成了「馬」,并增加了一些額外的筆畫。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的寫法,駏驉可以寫作「駏驔」,它比現代寫法少了馬字旁的羽部分。

例句:

他騎着一匹駏驉從早晨一直奔馳到傍晚。

組詞:

駏驉的組詞是多樣的,例如「駏足」(指奔跑如飛的馬蹄)和「駏驉飛揚」(形容馬兒奔馳時的英姿飒爽)等。

近義詞:

駏驉的近義詞有「傑馬」、「銳馬」和「疾馬」等。

反義詞:

駏驉的反義詞可以是「瘦馬」或者「腿腳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