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廟的屏蔽。《穀梁傳·哀公四年》:“ 亳 社者, 亳 之社也。 亳 ,亡國也。亡國之社以為廟屏,戒也。”參見“ 亳社 ”。
“廟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廟屏”指宗廟的屏蔽,即古代宗廟外圍的屏障或遮擋物,用于保護宗廟的神聖性。其核心含義與宗廟(供奉祖先或曆史人物的建築)的防禦性結構相關。
該詞最早見于《穀梁傳·哀公四年》:
“亳社者,亳之社也。亳,亡國也。亡國之社以為廟屏,戒也。”
此處以“亡國之社”作為廟屏,警示後人勿重蹈覆轍。
在周代禮制中,宗廟是政治與信仰的核心場所,廟屏不僅具有物理防護功能,更被賦予警示作用。例如,用滅亡國家的社稷壇作為廟屏,提醒統治者以史為鑒。
部分詞典(如)提到其比喻義,即“廟宇的大門”或代指重要人物、機構。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代禮制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穀梁傳》及相關曆史注解。
《廟屏》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用來遮蔽廟宇供奉神像的屏風。
《廟屏》這個詞的拆分為:廟(部首:廣字旁,筆畫:7)+ 屏(部首:屍,筆畫:8)。
《廟屏》這個詞的出現時間較早,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廟宇被視為神聖的場所,為了保護神像的尊貴,人們使用屏風進行遮擋。繁體字“廟屏”是對該詞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對于《廟屏》這個詞的古代寫法為“廟屏”。
1. 廟中的廟屏圖案精美絕倫,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2. 在春節期間,許多人都會去廟中參拜,廟屏前擺放着獻花香燭。
廟宇、廟堂、廟祝、屏風、屏障、屏息、屏氣等。
屏障、屏風。
開放、敞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