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崤山 山谷。坡道以險陡著稱。參見“ 崤山 ”。
(2).即 大散關 。在今 陝西省 寶雞市 西南 大散嶺 上。《資治通鑒·漢安帝元初二年》:“ 羌 衆數千遮 詡 於 陳倉 崤谷 。” 胡三省 注:“此 崤谷 當在 陳倉縣 界,即今之 大散關 ,非 弘農 澠池縣 之 崤山 也。”
“崤谷”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崤山山谷
指位于河南省西部的崤山(今屬三門峽市)中的山谷地帶,以地勢險峻、坡道陡峭著稱。崤山是秦嶺東段支脈,曆史上是中原通往關中的重要通道,著名的“崤之戰”(春秋時期秦晉争霸的關鍵戰役)即發生于此,其地形對古代軍事戰略有重要影響。
大散關别稱
代指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的“大散關”,位于大散嶺上。該關是關中四塞之一,扼守陳倉道咽喉,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詩人陸遊《書憤》中“鐵馬秋風大散關”即描述此地的戰略地位。
兩個含義均與險要地理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指向。例如,涉及陝西關隘時多指大散關,而描述豫西地形時則指崤山山谷。
崤谷(yáo gǔ)是一個富有曆史和文化意義的詞彙,指的是中國山西省山脈的山谷地區,也是崤山的所在地。該詞拆分為“山”和“谷”兩個部首,其中“山”表示山脈,而“谷”表示山谷。
從筆畫構成來看,崤字有10畫,其中“山”部為3畫,“谷”部為7畫。它是一個較為複雜的漢字,需要大緻掌握其結構才能正确書寫。
崤谷這個詞的最早來源其實是一個地名,它指的是古代的崤山地區。崤山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一帶,北起甯武縣,南至崞縣,其山脈起伏峻峭,山谷峽岩壁立,景色壯美。人們常用崤谷這個詞來形容這片山水之地。
在繁體字中,“崤”字保持不變,“谷”字略有差異,寫作“穀”。不同的地區和時代可能使用不同的字形,但其音義大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崤字的寫法也有差異。漢代的《說文解字》中将“崤”字寫作“㳅”或“䵠”,而此後的《康熙字典》則統一将其寫作“崤”。
崤谷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出現頻率較低,但常常與關于山西地區的曆史和文化相關。例如:“崤谷文化”指的是崤山地區的古代文化遺迹和傳統,它包含了豐富的人文曆史和藝術精神。另外,“崤山之側,崇禮之尊”這句話則形容了崤谷地區的壯麗景觀和古代文化的榮耀。
以下是一些使用崤谷這個詞的常見例句:
組詞:崤山、崤川、崤台、崤南、崤北、崤山骨幹線。
近義詞:崤澤、峽谷、山谷。
反義詞:平原、丘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