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推卸逃避;躲避。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用使争學苟且,務相推避,坐變炎涼,徒延歲月。” 宋 蘇轼 《答畢仲舉書》:“僕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長者所教,以觸罪罟,然禍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論巧拙也。”《元典章·戶部九·立司》:“如長官有故或缺去,處以次官,不得推避,虛閑歲月。”
(2).托故避開。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相國夫人教邀足下,是必休教推避咱,多謝解元呵!”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再見 紅娘 ,五臟神兒都歡喜,請來後何曾推避!”
“推避”是漢語中由“推”與“避”組合而成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借故推脫并回避責任或事務。該詞在古代文獻與現代漢語中均有使用,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推”指推卸、推辭,“避”指躲避、回避。二字連用後,表示以借口推卸責任或躲避應承擔的事務,常見于形容刻意逃避的行為。例如:“凡事推避,非為臣之道”(《漢語大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20年)。
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後漢書·王允傳》載:“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複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董卓将李傕等求赦,允不許,傕曰:‘京師赦令,不行關東,若今日之赦,猶可活也。’允曰:‘昔高祖不殺項羽,故有後來之禍。今既誅之,何赦焉!’傕等遂結謀叛亂。”此處“推避”暗含拒絕妥協、回避調和之意(參考《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
用法與示例
現代漢語中,“推避”多用于批評消極态度,如:“遇事推避,則團隊協作必受阻礙”(《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年)。其語法結構常接賓語或補語,如“推避責任”“推避再三”。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推脫”“推诿”“逃避”,反義詞則為“擔當”“承責”。需注意“推避”相較“推诿”更強調“主動回避”而非單純推卸(《新華同義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9年)。
文學引用
宋代文人筆記《鶴林玉露》載:“士大夫臨大事,不可推避,當以家國為念”,此處通過否定用法強調積極任事的态度,側面印證“推避”的貶義色彩。
“推避”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包含兩個核心含義,其釋義及用法如下:
推卸逃避;躲避
指通過推脫責任或借口來逃避應承擔的事務。例如:
托故避開
表示以某種理由婉拒或避開某人某事。例如:
如需查詢更多古籍例句或字源,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元典章》相關條目()。
奧得河瘢疵賓鴻采選産後風趁熟馳獵舂爨傳壻硯道典盜聽帝儲绖帶牒文惡語放意番經廠飛寄封胡羯末風聲鶴唳馮雪峰分銷店宮钿鬼花狐海月黑洞洞懷協黃院子會衆火蓼角弓反張結集誡喻警徹款眷練熟留阻面盤泥犁鉛母秋婦冗賤肉趼三舉散振盛編視而不見詩價守正綏撫擡獎談天歎吒掏腰包通馳推溝脫躧萬年仙俠小受大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