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賔鴻”。1.即鴻雁。 南朝 梁元帝 《言志賦》:“聞賓鴻之夜飛,想過 沛 而霑衣。”《水浒傳》第一一○回:“我想賓鴻避暑寒,離了 天山 ,銜蘆度關,趁 江 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 明 劉基 《感懷》詩之二:“悽悽候蟲鳴,嚦嚦賔鴻驚。” 清 納蘭性德 《滿庭芳·題元人蘆洲聚雁圖》詞:“似有猿啼,更無漁唱,依稀落盡丹楓,濕雲影裡,點點宿賓鴻。”參見“ 賓雁 ”。
(2).喻信使或羁客。 唐 李鹹用 《别所知》詩:“閏牽寒氣早,何浦值賓鴻。” 元 尚仲賢 《柳毅傳書》第二折:“暗修下訴控雙親書一封,哭啼啼盼殺賓鴻。” 清 徐永宣 《舟行即事用香山韻》:“貴人翁仲薶荒草,浮世賓鴻逐斷蓬。”
“賓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核心含義:
鴻雁的别稱
即指鴻雁本身,常用于古典文學中代指這種候鳥。例如南朝梁元帝《言志賦》提到“聞賓鴻之夜飛”,形容鴻雁南遷的習性。
比喻信使或漂泊的旅人
因鴻雁有遷徙特性,古人常借其比喻書信傳遞者(如“魚雁傳書”)或羁旅之人。如元代《柳毅傳書》中“哭啼啼盼殺賓鴻”,即以賓鴻喻指信使。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寄托時序變遷或離愁别緒,如明代劉基《感懷》詩“嚦嚦賔鴻驚”,借鴻雁驚飛暗喻心境動蕩;《水浒傳》中“賓鴻避暑寒”則描述候鳥隨季節遷徙的場景。
人名字義
作為名字時,“賓”象征尊貴賓客,“鴻”寓意學識淵博、志向遠大,整體表達對個人氣度與才華的期許。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典》或《水浒傳》《柳毅傳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