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脫屣”。《史記·孝武本紀》:“嗟乎!吾誠得如 黃帝 ,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 漢 王充 《論衡·非韓》:“志潔行顯,不徇爵祿,去卿相之位若脫躧。” 晉 左思 《吳都賦》:“輕脫躧於千乘。”
“脫躧”一詞的正确寫法應為“脫骱”,是中醫傷科術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骱”指人體關節,“脫骱”即現代醫學中的關節脫位(俗稱脫臼),指構成關節的骨端因外力或病理因素脫離原有解剖位置。
2. 常見原因
3. 主要類型
4. 典型症狀 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關節畸形、活動功能受限,嚴重者伴有血管或神經損傷。
注意:“躧”原意為“鞋”或“踩踏”,與關節無關,因此“脫躧”實為“脫骱”的誤寫。中醫治療此類損傷時,會結合手法複位、藥物外敷及内服調理氣血等方法。
詞義:
部首和筆畫:
筆畫數:
來源:
繁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
例句:
相關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