绖帶的意思、绖帶的詳細解釋
绖帶的解釋
古代喪服所用的麻布帶子。《禮記·間傳》:“父母之喪,居倚廬,寝苫枕塊,不説,絰帶。”《史記·孝文本紀》:“絰帶無過三寸。”《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八年》:“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毀過禮,伏聞所禦三食不滿半溢,晝夜不釋絰帶。”
詞語分解
- 绖的解釋 绖 (絰) é 古代喪服上的麻帶子:首绖。腰绖。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帶的解釋 帶 (帶) à 用皮、布或線等做成的長條物:帶子。皮帶。領帶。一衣帶水。 像帶子的長條物:帶鋼。帶魚。聲帶。 車輪胎:車帶。外帶。 區域:地帶。溫帶。 佩戴,披挂:帶孝。帶劍。 隨身拿着:攜帶。帶挈。
網絡擴展解釋
“绖帶”是古代喪服中使用的麻制帶子,主要用于表達哀悼。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绖帶”指古代喪服中的麻布帶子,分為兩種形式:
- 首绖:戴在頭上的麻帶,象征對逝者的哀思。
- 腰绖:系在腰間的麻帶,表示服喪者的身份。
2.材質與形制
- 多用粗麻(如苴麻)制成,材質粗糙,體現喪禮的簡樸莊重。
- 首绖形似布冠的缺項,腰绖則類似腰帶,但更寬大。
3.文獻記載
- 《儀禮·喪服》提到“苴绖”,即用苴麻制作的绖帶。
- 《周禮·司服》記載“弁绖服”,指在特定禮儀中配合喪冠使用。
- 曆史典故中,晏嬰在父親晏桓子去世時佩戴绖帶,并搭配喪杖、草鞋等,體現古代喪禮的嚴格規範。
4.文化意義
绖帶是古代“五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材質和佩戴方式區分親疏關系,如直系親屬用粗麻,遠親用細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服制度,可參考《儀禮》《周禮》等文獻,或查閱網頁中的典籍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二
绖帶(dài dài)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有着特定的意思和用法。讓我來為您解釋一下。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绖字的部首是練(纟),意味着與繩子、線繩有關。
- 绖字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绖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其中的解釋是:“绖,刈物之以絡也。”可以解釋為通過刈割後将物品綁紮起來。這個詞在古代主要用來描述物品或衣物的綁紮、收束。
繁體:
绖字的繁體寫法是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绖字的寫法并未發生明顯變化。绖字的字形基本保留至今,隻是隨着字體、字形的演變,出現了一些細微差異。
例句:
1. 他用一個绖帶把書本綁好了。
2. 媽媽用绖帶将禮品包裝得漂亮而結實。
組詞:
- 绖帶上的“绖”可以與其他字組成詞語,例如:绖扣(表示衣物的鈕扣)、绖線(表示細繩)等。
近義詞:
與绖帶的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縛帶、系帶。
反義詞:
與绖帶的意思相反的詞語不太常見,因為绖帶通常用來綁紮、收束物品,而沒有特指解除綁紮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