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绖帶的意思、绖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绖帶的解釋

古代喪服所用的麻布帶子。《禮記·間傳》:“父母之喪,居倚廬,寝苫枕塊,不説,絰帶。”《史記·孝文本紀》:“絰帶無過三寸。”《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八年》:“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毀過禮,伏聞所禦三食不滿半溢,晝夜不釋絰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绖帶(dié dài)是古代喪服制度中的核心組成部分,特指用粗麻制成的喪帶,分為首绖(頭戴)和腰绖(腰系),用于表達對逝者的哀悼與服喪等級。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本釋義

  1. 材質與形制

    绖帶以未經加工的粗麻(苴麻)編織而成,質地粗糙,象征悲痛無心修飾。《儀禮·喪服》載:“苴绖者,麻之有蕡者也”,表明其材料為帶籽的麻莖,體現古喪禮“反本修古”的樸素思想。首绖形如圓環束于額頭,腰绖則為帶狀纏于腰部。

  2. 喪禮功能

    作為“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的标志物,绖帶的粗細與佩戴時長直接對應親疏關系。例如《禮記·喪服小記》規定:“斬衰括發以麻”,即最重的喪服需以麻束發并配首绖,彰顯“禮以飾情”的倫理秩序。

二、引申與象征

  1. 服喪的代稱

    古代文獻常以“绖帶”借指居喪狀态,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晉襄公墨衰绖”,描述國君在戰争期間簡化喪禮的行為,反映禮制與現實的沖突。

  2. 悲痛的具象化

    其粗陋材質被賦予情感象征,《禮記·問喪》釋為“飾情之章蔽”,強調外在服飾對内在哀思的表達功能,形成“服以表哀”的文化心理。

三、文化背景

绖帶源于周代喪禮制度,經漢代經學家系統化後載入《三禮》(《儀禮》《周禮》《禮記》),成為儒家“慎終追遠”思想的物質載體。唐代《通典》與清代《儀禮正義》均對其形制有考據,體現古代禮學的延續性。


參考資料:

  1. 《儀禮·喪服》(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喪服小記》(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釋本)
  3.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2004)
  4. 丁鼎《中國古代喪服服叙制度源流考辨》(文史哲,2002)

    注:古籍原文建議查閱權威點校本,現代研究著作可通過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绖帶”是古代喪服中使用的麻制帶子,主要用于表達哀悼。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绖帶”指古代喪服中的麻布帶子,分為兩種形式:

2.材質與形制

3.文獻記載

4.文化意義

绖帶是古代“五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材質和佩戴方式區分親疏關系,如直系親屬用粗麻,遠親用細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服制度,可參考《儀禮》《周禮》等文獻,或查閱網頁中的典籍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安懷白景背廳悲吟貶黜閉戹賓賓不可企及冊文惝惘撤動籌思舛誤毳幔大親大雨發展速度風俗人情和棋魂意教塲吉蠲精洽浄身酒遊花鞫審老上淩波仙子留待留荑理掾龍骨茫乎邈世明角乃在逆谏女人篷帆普客牽鈎情變軟緞袽塞沈斥食不重味霜妍聳企檀香謄録官天粹天馬鐵壁銅牆銅仗子晩點晚路涎不答賢首縣僮小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