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筆的意思、退筆的詳細解釋
退筆的解釋
用舊的筆;秃筆。 宋 蘇轼 《柳氏二外甥求筆迹》詩之一:“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金 雷淵 《洮石硯》詩:“退筆成丘竟何益,乘時直欲礪吳鈎。”《花月痕》第九回:“一把退筆和那十餘本書,都亂堆在靠窗這邊。”參見“ 退筆塚 ”。
詞語分解
- 退的解釋 退 ì 向後移動,與“進”相對:退步。退路。退卻。退讓。倒退。 離開,辭去:退席。退伍。退職。退休。引退。 送還,不接受,撤銷:退還。 脫落:退色。退毛。減退。 和柔的樣子:退然。 遲緩,畏縮:“求也
- 筆的解釋 筆 (筆) ǐ 寫字、畫圖的工具:毛筆。鋼筆。鉛筆。筆架。筆膽。 組成漢字的點、橫、直、撇、捺等:筆畫。筆順。筆形。筆道。 用筆寫,寫作的:筆者。代筆。筆耕。筆談。筆誤。筆譯。筆戰。筆名。 寫字、畫畫
網絡擴展解釋
“退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用舊的筆或秃筆,常用于形容長期書寫導緻筆尖磨損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指因長期使用而磨損、無法再順暢書寫的筆,即“秃筆”。
- 引申意義:常被用來比喻刻苦練習書法或寫作的過程,強調積累的重要性。例如蘇轼名句“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即通過消耗大量筆墨(退筆成山)和廣泛閱讀才能達到精妙境界。
2.文學與曆史用例
- 宋代詩詞:蘇轼、金代雷淵等詩人均以“退筆”入詩,如“退筆成丘竟何益,乘時直欲砺吳鈎”(雷淵《洮石硯》)。
- 清代小說:《花月痕》中描述“一把退筆和那十餘本書”堆疊的場景,側面反映文人勤勉的形象。
3.相關表達
- 别稱:也稱“退鋒郎”。
- 關聯典故:與“退筆冢”(埋藏廢筆的土堆)類似,均強調持之以恒的練習精神。
“退筆”不僅描述筆的物理狀态,更承載了文化中對勤學苦練的推崇。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蘇轼《柳氏二外甥求筆迹》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退筆》的意思
《退筆》是一個成語,意指在寫字或書畫時悔改錯處,抹去重寫。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退筆》的拆分部首為“辶”和“⺊”,拆分筆畫為6畫。
來源
據史書記載,《退筆》最早出自中國唐朝文學家韓愈的《與友人書》。他在書中将寫字比喻為人生,将錯字比喻為過失,提倡人們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不畏懼。
繁體
《退筆》是《退筆》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以将《退筆》寫作“退筆”。
例句
他寫了一行字後,覺得不滿意,于是毅然決定退筆重新書寫。
組詞
退讓、退位、退縮、退避三舍。
近義詞
改稿、塗改、重寫。
反義詞
固執、死闆、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