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錫的意思、納錫的詳細解釋
納錫的解釋
入貢。《書·禹貢》:“九江納錫大龜。” 孔 傳:“龜不常用,錫命而納之。” 北周 庾信 《周五聲調曲·羽調曲四》:“滌九川而賦稅,乘 三危 而納錫。” 宋 王安石 《同王濬賢良賦龜得升字》:“自從九江罷納錫,衆漁賤棄秋不登。”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錫的解釋 錫 (錫) ī 一種金屬元素,銀白色,質軟,富延展性:焊錫。錫礦。錫石。錫紙。錫箔。 賞賜:錫命。錫赉。 姓。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納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接受賞賜,特指古代臣子接受君王賞賜的金屬器物(如青銅器)。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整體釋義
- 納: 本義為“收入”、“接受”、“接納”。在“納錫”一詞中,強調“接受”的動作。
- 錫: 通假字,通“賜”,意為“賞賜”、“賜予”。在古代文獻中,“錫”常被借用來表示“賜予”。
- 納錫: 組合起來,意指“接受賞賜”。這個賞賜在古代禮制中,尤其指君王賞賜給臣下的貴重物品,如青銅禮器(如鼎、簋等)。它體現了古代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和君王對臣下的恩寵。
-
通假字說明
- 明确“錫”在此處是“賜”的通假字,是理解詞義的關鍵。“納錫”即“納賜”。
-
典籍例證
- 該詞最經典的出處見于儒家經典《儀禮·燕禮》:“納錫,升自西階。” 此處的“納錫”指臣子在燕禮(宴飲之禮)中接受君王賞賜的酒器或食物。漢代鄭玄注:“錫,賜也。謂下獻君。” 清晰地解釋了“錫”即“賜”,“納錫”即臣下接受君王的賜予。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納錫”的詞條解釋明确指向其“受賜”的含義,并引用《儀禮》作為書證。 (來源:《漢語大詞典》)
-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在“錫”字條下,明确指出“錫”通“賜”,并列舉“納錫”作為例詞,釋義為“受賜”。 (來源:《辭源》)
-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在“錫”字的釋義中,明确列出通假義項“賜”,并引用《儀禮·燕禮》“納錫”作為例證。 (來源:《漢語大字典》)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同樣在“錫”字條下注明通“賜”,并解釋“納錫”為“接受賞賜”。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 中華博物網《漢語字典》:其線上資源亦收錄“納錫”詞條,釋義為“接受賞賜”,并引《儀禮》為證。 (來源:中華博物網《漢語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
“納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1.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含義
“納錫”由“納”(接受、收納)和“錫”(通“賜”,指賜予)組成,表示接受他人的恩惠或禮物,并心懷感激。例如,接受幫助、建議或教誨時,可用此詞表達謝意與接納的态度。該用法常見于日常交流或文學作品中,強調對善意的回應。
2.古代文獻中的特定含義
在古籍中,“納錫”多指“入貢”,即地方向中央進貢物品。例如《尚書·禹貢》提到“九江納錫大龜”,意為九江地區進貢大龜;宋代王安石的詩詞中也沿用此義,指代地方賦稅或貢品制度。
使用場景與辨析
- 成語用法:適用于現代語境中表達接受恩惠并感激(如“納錫良言”)。
- 曆史用法: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經濟制度中的貢賦關系,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
“納錫”需根據上下文區分現代與古代含義,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騃幼安石榴熬不住般湼槃苞瓜北向伯忽跛足不求聞達參官吹送大甲擔肩胛點水不漏鬥唇合舌獨島對頂角放甲飛鷹奔犬分成風簷刻燭改絃轍高文大冊個裡弓人國際慣例撼樹蚍蜉好評恒弊還價換腦筋話弄恢夷瓠葉借秦慨諾科策狂醉老樞能解六井聾竈亂性賂器茫蕩忙古歹墓木七情劬勞侍鬟壇琖亭勻威望衛魚武德舞五卅運動嗚咿遐迥飨宴小老爺僁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