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铨的意思、三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铨的解釋

唐 代對文武官吏選授考課,由吏部和兵部之尚書、侍郎分掌其事。尚書為尚書铨,掌五品至七品選;侍郎二人分為中铨、東铨,掌八品、九品選,合稱三铨。其後皆歸侍郎專之,尚書通署而已。《新唐書·選舉志下》:“凡選有文武,文選吏部主之,武選兵部主之,皆為三銓,尚書、侍郎分主之。”《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元年》:“選人先遭塗毀文書者,令三銓止除詐僞,餘復舊規。” 胡三省 注:“《唐六典》:‘吏部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官吏,以三銓分其選:一曰尚書銓,二曰中銓,三曰東銓。或雲吏部東西銓并流外銓為三銓。’”按, 唐 乾元 中侍郎 崔器 奏改中铨為西铨。故 宋 王溥 《唐會要·吏部尚書》以尚書铨、東铨、西铨為三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铨是唐代吏部選拔、考核官員的核心制度,将官員的铨選(資格審查與職位分配)分為三個獨立程式,由不同層級的官員負責,具體含義如下:

  1. 分工結構

    唐代吏部設尚書一人、侍郎二人,共同主持官員铨選,形成三級分工:

    • 尚書铨:由吏部尚書主持,負責五品至七品官員的選拔。
    • 中铨(西铨)與東铨:由兩名吏部侍郎分别主持,負責八品、九品官員的選拔。

      此制度通過分級管理提升選拔效率,明确權責範圍。

  2. 核心職責

    三铨的主要職能是對六品以下官員進行身(體貌)、言(言辭)、書(書法)、判(公文判例)四項考核(史稱“四才”),并綜合德行與政績決定官職升降。其流程包括:

    • 審查候選人的資格、資曆;
    • 組織考試與面試;
    • 拟定官職分配方案,報尚書省審核。
  3. 曆史演變

    三铨制在唐高宗時期(約公元670年)正式确立,取代了此前吏部統管铨選的模式。至宋代元豐改制後,隨着三省六部制調整,三铨逐漸廢止,職能并入吏部四選體系。


參考文獻來源:

  1. 《新唐書·選舉志下》(卷四十五)
  2. 《文獻通考·選舉考十》
  3.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三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唐代官吏選授制度(主要含義)

根據記載,三铨是唐代選拔考核文武官員的機制:

  1. 職責劃分

    • 尚書铨:由吏部/兵部尚書負責,掌管五品至七品官員的選拔
    • 中铨與東铨(或西铨):由兩位侍郎分管,負責八品、九品官員的選授
    • 文武官分屬不同部門:文官歸吏部,武官歸兵部。
  2. 制度演變
    初期尚書與侍郎共同主持,後逐漸轉為侍郎專管,尚書僅保留文書籤署權。如《新唐書》載:“皆為三銓,尚書、侍郎分主之”。

二、現代引申含義

提到現代語境中,“三铨”被引申為綜合權衡多方因素的決策原則,強調在判斷時需全面考量不同觀點或條件,而非單一維度決策。


注意:曆史語境中的“三铨”以唐代官制解釋為主流,現代引申義使用較少。如需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新唐書·選舉志》《資治通鑒》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按兵坂坻飽食薄葬巴掌邊闌不露樸財聘操彈籌筯此事體大寸步千裡端合風裳封關風望複旦改容幹俸高廉官飯果茹汗褟兒黑角惠更斯護膝迦老較短絜長荊莽井陌刻舟求劍礦石來料加工撩零李家流鸎論求貿鬻眠轝銘镌抹粉施脂南巡排檠陪嫁僻字澀句齊規求全責備曲行人輪子十愆式圍市闉瘦猴似的殊名庶務舒寫書證貪汙狼藉體裁無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