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铨的意思、三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铨的解釋

唐 代對文武官吏選授考課,由吏部和兵部之尚書、侍郎分掌其事。尚書為尚書铨,掌五品至七品選;侍郎二人分為中铨、東铨,掌八品、九品選,合稱三铨。其後皆歸侍郎專之,尚書通署而已。《新唐書·選舉志下》:“凡選有文武,文選吏部主之,武選兵部主之,皆為三銓,尚書、侍郎分主之。”《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元年》:“選人先遭塗毀文書者,令三銓止除詐僞,餘復舊規。” 胡三省 注:“《唐六典》:‘吏部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官吏,以三銓分其選:一曰尚書銓,二曰中銓,三曰東銓。或雲吏部東西銓并流外銓為三銓。’”按, 唐 乾元 中侍郎 崔器 奏改中铨為西铨。故 宋 王溥 《唐會要·吏部尚書》以尚書铨、東铨、西铨為三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唐代官吏選授制度(主要含義)

根據記載,三铨是唐代選拔考核文武官員的機制:

  1. 職責劃分

    • 尚書铨:由吏部/兵部尚書負責,掌管五品至七品官員的選拔
    • 中铨與東铨(或西铨):由兩位侍郎分管,負責八品、九品官員的選授
    • 文武官分屬不同部門:文官歸吏部,武官歸兵部。
  2. 制度演變
    初期尚書與侍郎共同主持,後逐漸轉為侍郎專管,尚書僅保留文書籤署權。如《新唐書》載:“皆為三銓,尚書、侍郎分主之”。

二、現代引申含義

提到現代語境中,“三铨”被引申為綜合權衡多方因素的決策原則,強調在判斷時需全面考量不同觀點或條件,而非單一維度決策。


注意:曆史語境中的“三铨”以唐代官制解釋為主流,現代引申義使用較少。如需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新唐書·選舉志》《資治通鑒》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铨》的意思

《三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經過三次審查并通過。它用來形容某個問題或事情經過細緻的研究和讨論之後,得出的結論或決策。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铨》由“⻊”、“金”、“又”組成。部首是“⻊”(辵),筆畫總共為六畫。

來源

《三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方的辦事流程。古時候,在辦理一些重要事務之前,通常要進行多次審核和審查,确保決策的準确性和公正性。這種審理過程被稱為“铨”,因為需要多次進行,所以稱為“三铨”。

繁體

《三铨》的繁體字寫作“三詮”,“詮”是“铨”的繁體字。在繁體字中,字形稍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三铨》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為“叁顴”,使用了古代的字形和寫法。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

1. 經過三铨,這個決策得到了大家的一緻支持。
2. 他的提案需要經過三铨方能最終通過。
3. 這個問題應該進行三铨,以确保能夠作出正确的判斷。

組詞

三铨機構、三铨會議、三铨審查、三铨決策

近義詞

三思而後行、三思而行、三思

反義詞

盲目決策、隨意決策、草率決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