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額頭,腦門子。 ********* 《萍蹤寄語》四:“ 馬來 人舊俗以頭額生得扁扁的為最美,故從小即用人工把頭額壓扁。” 艾青 《蘆笛·透明的夜二》詩:“油燈像野火一樣,映出牛的血,血染的屠夫的手臂,濺有血點的屠夫的頭額。” 沉從文 《邊城》十九:“祖父跳上碼頭走近 翠翠 身邊來,還是那麼粗鹵的笑着,把手撫着頭額。”
“頭額”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文學用法:常見于文學作品,用于描述人物外貌或動作。
文化背景:在馬來人舊俗中,曾以扁頭額為美,因此用人工壓扁嬰兒頭額(鄒韬奮《萍蹤寄語》提及)。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化延伸,可參考文學著作或語言學詞典。
頭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頭”和“額”兩個字組成。頭指的是人的頭部,額指的是額頭,即眉骨與發際之間的部分。
部首和筆畫:
頭的部首是“頁”,屬于“身體部首”;額的部首是“頁”,屬于“身體部首”。頭的筆畫數為5,額的筆畫數為15。
來源:
《說文解字》中對于“額”的解釋是:“額,隱也。”指額頭上的發際是隱約可見的。而“頭”源自古代象形字,表示頭部的形狀。
繁體:
繁體字“頭額”保留了“頭”和“額”的本義,并在字形上稍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康熙字典》中收錄的古代字形中,“頭”的字形與現代相似但簡化,隻有兩個筆畫;“額”的字形中,上部采用象形,下部則使用“頁”的字形。
例句:
1. 他額上的汗水流得如同泉水般,看起來非常辛苦。
2. 這頂帽子的額部有一個紅色的标志。
組詞:
前額、額頭、額腦、頭暈、頭痛、頭發、頭疼、頭皮、頭蓋骨等。
近義詞:
頭頂、腦門、前額等。
反義詞:
臉部、面龐、面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