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大雅·瞻卬》:“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毛 傳:“殄,盡;瘁,病也。” 鄭玄 箋:“賢人皆言奔亡,則天下邦國,将盡困窮。”後因以“人亡邦瘁”謂賢者不在位,國家因而衰敗。 李光 《贈穉蘭》詩:“神憎鬼瞰知君忿,人亡邦瘁知君惱。”
“人亡邦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引用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詩經》原文及曆代注釋(如、2、5來源)。
《人亡邦瘁》是指一個人的死亡對整個國家、社群帶來的傷感和不幸。其意思是人亡國家受瘁,形容人民對英勇的先烈感到悲痛和懊悔。
《人亡邦瘁》的部首分别是“人”和“疒”,其中“人”表示人類,而“疒”表示病。部首“人”是稱為“亻”的偏旁,表示跟人有關的意思。部首“疒”是表示疾病的偏旁。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5畫。
《人亡邦瘁》這個成語來源于明代文學家辛棄疾的《沁園春·雪》:“明年霜雪曉飛天,玉京群帝集冰宴。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其中,“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的意思即是“人亡邦瘁”。這句詩描寫了辛棄疾對國家失去的親情和痛苦之情。
《人亡邦瘁》的繁體字寫作「人亡邦瘁」。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習慣與現代有所不同。《人亡邦瘁》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人亡邦瘁」,與現代寫法相同。
1. 戰争帶來的傷亡,令每個家庭都陷入了人亡邦瘁的境地。
2. 當聽到國家英雄犧牲的消息時,大家都感到了深深的人亡邦瘁之情。
人丁壽福、亡命之徒、邦國殘破
人死邦亡、國殇人亡、人禍國殇
******昌隆、人民幸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