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錢币的一種。其首中空,故稱。形似鏟,故又稱鏟布。 清 李佐賢 《古泉彙·空首布》:“布形類鏟,故俗呼鏟布,其首中空。” 彭信威 《中國貨币史》第一章第二節:“布币的發展,經過兩個重要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鏟形,首空可以納柄,所以稱為空首布。”
“空首布”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但根據權威資料,其核心含義指向古代錢币:
定義與起源
空首布是春秋戰國時期流通于周、晉、鄭、衛等國的青銅貨币,屬于先秦四大錢系之一的布币體系。其造型模仿古代農具“鏟”(或稱“镈”),因頂部中空可插木柄,故稱“空首布”。
名稱由來
特征與分類
曆史地位
空首布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币之一,西周末年始鑄,盛行于春秋晚期,秦始皇統一貨币後廢止。其鑄造采用陶範工藝,需将銅液注入含芯範的模具,冷卻後毀範取币,故存世錢範極少。
部分資料提到“空首布”可形容赤裸露頭、毫無遮掩的狀态(字面意為“頭部無帽”),但此用法較為生僻,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用或引申義。
若涉及曆史、考古或錢币領域,“空首布”特指春秋戰國時期的鏟形青銅貨币。如需進一步了解其類型或出土情況,可參考考古研究或博物館藏品資料。
《空首布》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通常指代一種舊時中國人在頭上固定發髻的一種布條。它被用來修飾傳統服飾,象征曆史時期的文化和風俗。
《空首布》的拆分部首是“缶”部,讀音為“fu”。它的總筆畫數為11。
《空首布》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論語·衛靈公》中的一段話:“博我以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其中的“約之以禮”被解釋為指用布束發。
《空首布》的繁體字為「空首布」。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空首布」一詞并不複雜,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
1. 他戴着一頂紅色的寬邊帽,上面别着一塊精緻的空首布。
2. 懸挂在門口的朱紅色空首布給整個房間增添了一絲古典氣息。
1. 頭巾空首布:用于修飾頭巾的空首布。
2. 發髻空首布:用于修飾發髻的空首布。
3. 絲質空首布:用絲綢制作的空首布。
近義詞:頭巾、頭紗、發髻帶。
反義詞:光頭、秃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