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同異的意思、同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同異的解釋

(1). 戰國 時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緻的和不一緻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莊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見有同異,此小同異也。死生交謝,寒暑遞遷,形性不同,體理無異,此大同異也。”參見“ 堅白同異 ”。

(2).相同與不同。《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别同異、明是非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後有 揚雄 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

(3).指同于世與不同于世;同于己與不同于己。 宋 蘇轼 《謝蘇自之惠酒》詩:“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

(4).謂差異,不同。《新唐書·張行成傳》:“嘗侍宴,帝語 山東 及 關中 人,意有同異。 行成 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蓋 晉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書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豈無同異耶?”

(5).異議。亦指立異議。《三國志·魏志·袁渙傳》“父 滂 ,為 漢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宏 《漢紀》:“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緻禍, 滂 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後……緻疑隟” 劉孝标 注引《晉安帝紀》:“卿何妄生同異,疑誤朝野。”《晉書·王彬傳》:“ 江州 當人強盛時,能立同異,此非常人所及。”《南齊書·徐孝嗣傳》:“ 孝嗣 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宋書·武帝紀下》:“ 謝晦 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南齊書·蕭穎胄傳》:“時軍旅之際,人情未安…… 張熾 從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門 ,城内驚恐,疑有同異。”

(7).指異于己的觀點、見解。《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 李憲 等本章句家,見 元感 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 元感 緣罅申釋,竟不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同異”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核心哲學概念(名家思想)

“同異”是戰國時期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提出的哲學命題,主要探讨事物之間的同一性與差異性關系。根據《莊子·天下》記載,惠施提出“大同異”與“小同異”的區分:

二、其他引申含義

  1. 相同與不同
    指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如蘇轼詩句“不如同異兩俱冥”中,表達對差異的超越态度。

  2. 立場或觀點差異
    可表示對事物的異議或不同見解,如《荀子》中“同異之分”指對事物判斷的分歧。

  3. 社會關系中的趨同與獨立
    指個體選擇順應世俗或保持獨特性,如“同于世與不同于世”的處世态度。

三、思想意義

惠施通過“同異”命題揭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強調從不同層面觀察事物的共性與個性。這一思想對後世哲學(尤其是道家與儒家)的辯證思維産生了深遠影響。

提示: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文獻引用或曆史背景,可查閱《莊子·天下》原文及名家學派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同異

同異是一個有着豐富内涵的詞彙,用來形容事物之間的相似與不同。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同異的拆分部首為“口”和“巳”,共有10畫。

來源

同異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早在《周易》中就有記載。

繁體

在繁體字中,同異的寫法為「同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同異的寫法會因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但整體形狀較為相似。

例句

1. 雖然他們外表相同,但内心卻完全不同,可見同異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區别。

2. 這兩幅畫的構圖相似,但色彩運用截然不同,體現了同異的藝術表達。

組詞

同異常、同異性、同異曲線

近義詞

相同、一緻、相似

反義詞

不同、差異、異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