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膝蓋。《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隻見一個人站在當地……下邊穿着條香色洋布夾褲,套着雙青緞子套褲,磕膝蓋那裡都麻了花兒了,露着桃紅布裡兒。” 老舍 《二馬》第三段五:“ 伊太太 的左手在磕膝蓋兒上放着,右手在肩膀那溜兒向 溫都****** 指着。”亦省作“ 磕膝 ”。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 高第 把雙手摟在磕膝上,愣起來。”
“磕膝蓋”是一個方言詞彙,在不同語境和地區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如需更深入的地域文化關聯,可參考方言研究資料(如河南民俗相關文獻)。
《磕膝蓋》是一個成語,用于形容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向對方表忠心、求饒或認錯的舉動。通常表示對某種權威或強權的妥協或屈服。
《磕膝蓋》的拆分部首是石、手和肉。
其中,“石”是25號部首,表示與石頭或石材有關。
“手”是64號部首,表示與手有關的事物。
“肉”是130號部首,表示與肉類有關的事物。
整個成語共4個字,筆畫數分别是10、4、6、8。
《磕膝蓋》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的一種曲藝形式,叫做“丑話戲”。在這種戲劇中,表演者常常要磕膝跪下來表演自讨苦吃或道歉的場景。後來,這個動作逐漸象征着對權威的屈服和謙卑。
繁體字形為「磕膝蓋」。
在古代漢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一個常見的寫法是「磕膝礍」,其中「礍」是古代對「蓋」的另一種寫法。
他因為犯了大錯,隻能憑借磕膝蓋的态度請求原諒。
面對權威,他選擇了磕膝蓋,表示自己的順從和忠誠。
磕頭、膝蓋、順從、忠誠
卑躬屈膝、奴顔婢膝
抗争、反抗、抗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