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跛足。《左傳·昭公七年》:“弱足者居。” 杜預 注:“跛則偏弱,居其家,不能行。”
"弱足"一詞在漢語詞典中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釋義:
肢體缺陷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0)指出該詞本義為"足部力量不足或存在生理缺陷",特指因先天或後天因素導緻的腿部發育不良、行走功能障礙,常見于古代醫籍對肢體殘疾的記載,如《黃帝内經》所述"足不任身者,謂之弱足"。
象征引申義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中華書局,2021)收錄其比喻用法,喻指事物根基薄弱或發展條件欠缺。如《資治通鑒》中"國弱足而強敵環伺",即以弱足暗喻國家綜合實力不足。
禮制文化義 據《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校勘本)記載,該詞在古代禮儀制度中特指代步工具的使用資格。《禮記·王制》規定"大夫弱足者乘安車",說明周代對肢體殘疾官員給予特殊禮遇,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社會對特殊群體的制度關懷。
“弱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拼音為ruò zú,字面意思是“虛弱的腳”,通常引申為腳步虛弱、行動不便的狀态。該詞既可指生理上的跛足,也可形容因身體虛弱而難以正常行走。
與“跛足”的區别: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成語關聯,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辭書。
幫忙悲桡比意不動産怅怅常會插圈弄套陳痾出客代電東遊西蕩二許封界鼓撥貴盛鴻生畫粉黃牛峽華臧活潑肩背難望将星剿撲驕玩郊墟驚急列景靡糾偏鈞樂駿足窠穴理檝離慜六陽首級裡闉露飲蒙騃曚昽末科拏下馬拏音佩瑱潛君情逐事遷窮厮山胡哨軍石碛十三太保叟兵髓海調養鐵膽通目同遊頭髻佗發讬公行私吾倫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