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魂飛魄散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府縣·邑令輕重》:“其視州縣守令,若鵷鸞之視腐鼠,一或得之,魂耗魄喪,對妻子失色,甚至昏夜乞哀以求免。蓋當時邑令之輕如此。”
“魂耗魄喪”是由“魂”“魄”與“耗”“喪”組合而成的漢語成語,屬于并列式結構,形容人因極度驚恐或悲痛導緻精神渙散、心神俱失的狀态。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語境,例如清代小說中描述人物遭遇重大打擊時“吓得魂耗魄喪,半晌不能言語”,凸顯其情感沖擊的劇烈程度。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魂”指人的陽氣與精神主宰,“魄”則指依附形體的陰神(《說文解字》);“耗”表消耗,“喪”為喪失,四字組合形成遞進式語義,強調精神層面的全面崩潰。其近義詞“魂飛魄散”側重瞬間驚懼,而“魂耗魄喪”更突出持續性的精神損耗過程。
在語法功能上,該成語多作謂語或補語,常見于“令/使人魂耗魄喪”的使動句式。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創作,如當代作家王蒙在《活動變人形》中寫道:“那消息令他魂耗魄喪,仿佛被抽空了所有生氣”,延續了該成語的古典韻味。
“魂耗魄喪”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形容極度驚恐、害怕到失去神志的狀态,與“魂飛魄散”同義。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明代沈德符《野獲編·府縣·邑令輕重》,原文描述官員對縣令職位的恐懼:“若鵷鸾之視腐鼠,一或得之,魂耗魄喪,對妻子失色……”。
三、結構與字義
四、用法與近義詞
五、現代適用性
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口語中使用較少。
(注:拼音為hún hào pò sàng,部分網頁注音有誤,需以權威詞典為準。)
班輩謗毀雹布變化莫測猜谮車馬填門乘間伺隙沉雷齒甘乘肥綢紋紙摧志屈道淡約等盤兒敵國外患犯想法味飛陛瘋瘋癫癫俛拾仰取趕車趕麪杖宮媛古定劍孤鶴國庠豪快和洽洪音奸細極樂土進奉船迳涉禁勸寄生草酒巵羁心開球口辯掠擄冷酷無情骈曡批照碻據七條絲全國紀録卻奁曲兒僧舍聲色事義侍坐壽斝淘炊題親陁陊微攻僞劣聞聲相思烏台客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