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魂飛魄散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府縣·邑令輕重》:“其視州縣守令,若鵷鸞之視腐鼠,一或得之,魂耗魄喪,對妻子失色,甚至昏夜乞哀以求免。蓋當時邑令之輕如此。”
“魂耗魄喪”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形容極度驚恐、害怕到失去神志的狀态,與“魂飛魄散”同義。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明代沈德符《野獲編·府縣·邑令輕重》,原文描述官員對縣令職位的恐懼:“若鵷鸾之視腐鼠,一或得之,魂耗魄喪,對妻子失色……”。
三、結構與字義
四、用法與近義詞
五、現代適用性
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口語中使用較少。
(注:拼音為hún hào pò sàng,部分網頁注音有誤,需以權威詞典為準。)
《魂耗魄喪》是一個成語,意思指一個人精神極度消耗,心靈失落,并喪失生機與活力。
《魂耗魄喪》這個成語的部首是鬼(魂、魄)和人(喪),其中“魂”部筆畫為9,”魄“部筆畫為13,”喪“部筆畫為4。
《魂耗魄喪》一詞,來源于《左傳·哀公十年》:“憂患損其魂耗其魄,是謂喪之。”意指憂慮和困難使得人的精神和活力消耗殆盡。
《魂耗魄喪》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魂耗魄喪」。
《魂耗魄喪》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魂耗魄喪」。
他在持續加班和高強度工作下,整個人看起來疲憊不堪,如同魂耗魄喪。
消耗、精神、失落、生機、活力
疲憊不堪、精神萎靡、心力交瘁
精神煥發、充滿活力、精力充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