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銅仙人 ”的省稱。《三輔黃圖·建章宮》:“ 神明臺 在 建章宮 中,祀仙人處,上有銅仙舒掌捧銅承雲表之露。” 宋 王沂孫 《齊天樂·蟬》詞:“銅仙鉛淚似洗,歎攜盤去遠,難貯零露。” 清 吳偉業 《送少司空傅夢祯還嵩山》詩:“銅仙露冷春門草,玉女臺荒洞口沙。” 吳翌鳳 注:“ 任昉 《述異記》:‘ 魏明帝 詔宮官西取 漢武帝 捧露盤仙人,欲置前殿,既拆盤,臨行泣下。’” 清 遯廬 《童子軍》第十一出:“不料銅仙欲泣,石馬長哀。”參見“ 金銅仙人 ”。
"銅仙"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銅鑄的仙人像,尤指曆史上著名的漢武帝金銅仙人承露盤上的仙人雕塑。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與核心意象: "銅仙"字面指"銅制的仙人"。在中國古代,特别是漢代,帝王為求長生不老,常鑄造高大的銅質仙人雕像,用以承接雲露,和玉屑服用,以期成仙。因此,"銅仙"一詞天然帶有求仙、承露、王朝興衰的意象。其最著名的實物載體就是漢武帝在長安建章宮所立的金銅仙人承露盤。《辭源》将其釋義為"銅鑄的仙人"。
曆史典故與象征意義: 該詞最著名的典故源于魏明帝曹睿拆遷漢宮舊物的曆史事件。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及《漢晉春秋》等史料記載,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下令将漢武帝所立的金銅仙人承露盤從長安搬遷至洛陽。傳說在拆遷過程中,銅人因被拆離故土而悲傷流淚("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這個充滿悲情色彩的傳說,使得"銅仙"(或稱"金銅仙人")成為後世文人墨客詠歎朝代更疊、曆史滄桑、盛衰無常、離愁别恨的經典意象。《漢語大詞典》在解釋"銅仙"時也引用了此典故。
文學運用與情感寄托: "銅仙"意象在古典詩詞中頻繁出現,承載着深沉的曆史感慨。最著名的例子是唐代詩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及其序言。詩中"空将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繪銅仙人被遷離漢宮時的悲涼與眷戀,極大地強化了"銅仙"作為亡國之痛、故國之思、時光流逝象征的文化内涵。自此,"銅仙"幾乎成為李賀此詩及其所表達情感的代名詞,在後世文學創作中被廣泛沿用。全唐詩庫中收錄的李賀此詩是這一意象的巅峰之作。
"銅仙"一詞,源于漢武帝求仙問道所鑄的金銅仙人承露盤,其核心指銅鑄的仙人像。因魏明帝拆遷漢宮舊物時"銅人落淚"的傳說,以及唐代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傑出藝術創造,它超越了單純的器物名稱,演變為一個蘊含豐富曆史文化信息和深沉情感的文學意象,主要象征着王朝興衰、曆史滄桑、時光流逝、離愁别恨與故國之思。其意義深深植根于中國古代的求仙文化、曆史變遷和文學傳統之中。
主要參考來源:
“銅仙”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
形容騎馬技術高超的人(常用作成語) 發音為tóng xiān,字面指“銅制的仙人”,實際比喻騎馬技藝精湛者。該用法源自農耕社會對騎術的重視,常用于表達對騎手的贊美。
曆史/文學中的銅制仙人像 特指漢武帝時期鑄造的“金銅仙人”,原是神明台上捧盤接露水的銅制雕像。後因魏明帝搬遷銅人時典故(傳說銅人流淚),成為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如王沂孫《齊天樂·蟬》中“銅仙鉛淚似洗”即引用此典故。
補充說明:第一種釋義多用于口語或成語場景,第二種則集中于曆史文獻和古典文學。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指向。
白須暴虐無道苞片草具酬生日當典蕩析離居道盡塗殚得志雕弊腐惡俯臨稾車古訓漢畤豪豬鞾黑缁缁槐菌華言椒闱轎子急流勇退淨餘稽實醵斂困坷立方體蜊黃利嘴龍塞蘆莩梅黃雨滅澌米粉肉末勢目珠暮子撓秧内啟偶一盤羊淺率親吻曲拗群居容鬓儒英煽爍山喧繩非省修守拙水兕蘇區談頭聽話讬化宛态五趣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