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cessible by postal communication] 指有郵件往來的國家或地區
國家、地區之間有郵件來往。 歐陽山 《聖地》一二七:“我要和 重慶 的媽媽通封信,他們左推右搪,總是說不能通郵,帶又帶不出去。”《人民郵電報》1991.1.12:“許多城市頒布了确保樓房通郵的條例、通知。”
“通郵”一詞的含義及相關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通郵”指國家、地區之間通過郵政系統實現郵件往來,是雙方建立通信聯繫的表現。例如,中國台灣地區曾長期受限于無法直接通郵,後通過“三通”政策實現突破。
適用範圍
既適用于國際(如中美通郵),也適用于特殊地區間(如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直通郵)的郵件互通。
曆史與政策背景
兩岸通郵曾是政治敏感問題,2008年“三通”政策(通郵、通航、通商)實施後,郵件可直接往來,減少了第三方中轉環節。
技術與社會意義
通郵不僅是郵政服務的基礎功能,也被視為地區開放性和互聯互通的标志。例如,古巴與美國曾因政治原因長期限制通郵。
“通郵”的反義詞為“斷郵”,近義詞可表述為“郵政互通”。需注意,現代語境中通郵也可能包含電子通信渠道,但傳統定義仍以實體郵件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政策或曆史事件,來源中的完整内容。
通郵一詞指的是通過郵政系統進行郵件傳遞和投遞的行為。該詞的拆分部首是達和郵,其中“達”表示打開通往某地的道路,“郵”則指的是郵政。根據筆畫計算,通郵共有11畫。
通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最早的郵政制度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而郵局則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通郵通過郵政系統可以實現快速和安全的郵件傳遞,使得信息交流更加便捷。
在繁體字中,通郵被寫作「通郵」。與簡體字略有不同,但是兩者的意義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代的簡化字。而通郵在古代的寫法可以簡化成「通」和「郵」兩個字。其中「通」字由3筆構成,而「郵」則由10筆構成。
以下是通郵的例句:
1. 我們可以通過通郵方式向朋友寄送生日禮物。
2. 通郵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
通郵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彙,例如:
1. 速遞通郵
2. 國際通郵
近義詞:郵寄、郵遞
反義詞:私運、非法郵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