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壇山 刻石。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誰珍 壇山 刻,共賞《蘭亭帖》。”
“壇山刻”的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分兩方面理解,以下為詳細解釋:
根據《詩經》典故及文學表達:
基本含義
形容文辭雄偉壯麗、氣勢非凡,多用于贊美文學作品或演講辭章的磅礴氣勢。
構成解析
典故出處
源自《詩經·小雅·壇之獄》中“壇山之狀,言刻其文”,原指壇山形态如雕刻文字般雄偉,後衍生成語。
根據考古發現及權威文獻:
實物指代
特指現存于河北贊皇縣的西周摩崖石刻,刻有“吉日癸巳”四篆字,相傳為周穆王(公元前10世紀)北征犬戎獲勝後所刻。
曆史地位
文物價值
兼具書法藝術與曆史研究價值,篆書筆力遒勁,記載了西周軍事活動,是贊皇縣重要文化名片。
宋代文人(如王安石詩句“誰珍壇山刻”)将石刻的雄偉字形與文學氣勢結合,使“壇山刻”從具象石刻衍生出抽象成語,形成一詞雙義現象。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指代對象。
注:若需查看石刻原貌或詳細考古報告,可參考河北贊皇縣文物部門公布的資料。
《壇山刻》是一個成語,意指高山上刻有的字迹。它用來形容文字雕刻在山石上的景象,并借喻卓越、超絕的書法和文字藝術作品。
《壇山刻》由3個漢字組成:
- 壇(土)+ 山(山)+ 刻(刀)
- 壇的拆分部首是土,它是一個意思為“土地”的字。
- 山的拆分部首是山,表示“山”的意思。
- 刻的拆分部首是刀,意為“刀子”。
《壇山刻》一詞最早出現在清代文人管文藻的《秋波集》中。他以此形容自己筆迹優美,宛如山石上的刻字一般。
《壇山刻》的繁體字為「壇山刻」。
古時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但《壇山刻》一詞的基本形狀與現代漢字相似。
這張字畫上的《壇山刻》,字體挺拔,連綿起伏,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力。
組詞:
- 山水畫(shān shuǐ huà):以山水為題材的畫作。
- 石刻(shí kè):在石頭上刻字或雕刻畫像的藝術。
- 字迹(zì jì):指書法作品的字體和筆迹。
近義詞:
- 佳作(jiā zuò):優秀的作品,卓越的文學或藝術作品。
- 書法(shū fǎ):用毛筆或其他工具書寫文字的藝術。
反義詞:
- 笨拙(bèn zhuó):不靈巧,缺乏技巧或靈巧的表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