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日長至的意思、日長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日長至的解釋

指夏至。《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陰陽争,死生分。” 孔穎達 疏:“長至者,謂此月之時日長之至極,大史漏刻,夏至晝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長至也。”《呂氏春秋·仲夏》:“是月也,日長至。” 高誘 注:“夏至之日,晝漏水上刻六十五,夜漏水上刻三十五,故曰長至。” 陳奇猷 校釋:“《仲冬》謂冬至為‘日短至’,明此夏至當可稱‘日長至’也……‘日長至’亦稱‘日至’。”《舊唐書·代宗紀》:“甲子,日長至,上禦 含元殿 ,下制大赦天下,改 永泰 二年為 大曆 元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日長至”是中國古代曆法中的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指夏至節氣,即一年中白晝時間最長的日子。源自《禮記·月令》對仲夏之月的記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争,死生分”()。古人通過漏刻計時發現,夏至日晝長可達65刻(約15小時),夜長僅35刻(約9小時)()。

2. 天文與曆法背景 • 名稱構成:“日”指太陽運行,“長至”表示白晝長度達到年度頂點()。 • 與冬至對應:冬至被稱為“日短至”,兩者形成陰陽消長的對照()。

3. 曆史文獻佐證 《呂氏春秋·仲夏》和《舊唐書·代宗紀》均沿用此說法,如唐代大赦诏書特意選在“日長至”發布,突顯其特殊曆法地位()。

注意:雖有部分文獻将“長至”解為冬至,但結合《禮記》等核心典籍,主流解釋仍以夏至為準。該術語反映了古代通過觀測日影變化制定曆法的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日長至的意思

日長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太陽的日照時間逐漸變長,表示夏季的到來。

拆分部首和筆畫

日長至的拆分部首是日(rì)、長(cháng)、至(zhì)。其中,日部首表示太陽,長部首表示時間的延長,至部首表示達到某個程度。

它的總筆畫數是17畫。

來源

《日長至》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物類》中的注解中,被用來描述冬至之後太陽開始升起的高度增加和日照時間延長。後來,這個成語逐漸引申為表示夏季即将到來的象征。

繁體

《日長至》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日長至》的“至”字曾經寫作“至”字旁邊加上“個”字,表示達到某個時刻或狀态的意思。

例句

1. 冬天的夜晚越來越短,日長至,春天就要到來了。

2. 燥熱的夏季已經過去,日長至,秋季即将到來。

組詞

日光、長期、至高

近義詞

日子漸長、晝長夜短

反義詞

日短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