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件可危之事。《淮南子·人間訓》:“天下有三危:少德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
(2).古代西部邊疆山名。《書·禹貢》:“ 三危 既宅。” 孔 傳:“ 三危 為西裔之山也。”《孟子·萬章上》:“ 舜 流 共工 於 幽州 ,放 驩兜 於 崇山 ,殺 三苗 於 三危 ,殛 鯀 於 羽山 ,四罪而天下鹹服,誅不仁也。”按:關于 三危 的位置,說法不一。一說今 甘肅 敦煌 三危山 即古 三危 。一說在 甘肅 岷山 之西南。一說在 雲南 。參見“ 三危山 ”。
三危是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具有多重文化意涵,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層釋義:
指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其地理位置曆代争議較大:
權威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卷第753頁;《尚書正義》(孔穎達疏)。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遷三苗于三危」,此處「三危」指西方邊陲之地,被放逐的「三苗」部族後稱「三危」之民,成為華夏對西部族群的代稱。
文獻依據:《史記集解》引鄭玄注:「三危,西裔也」;《後漢書·西羌傳》考三危為羌族祖源地之一。
古代星官體系中,「三危」屬紫微垣,指三顆星組成的星官(今仙王座γ、π、θ星),象征天道秩序。《晉書·天文志》載:「三危三星,主天文災異。」
典籍出處:《步天歌》「紫微垣内三台星,三危三柱入杳冥」;《開元占經》卷六十五引甘德星經。
因「三危」地處極西險遠之境,後世文學中常借指荒僻、險惡之地。如杜甫詩雲:「三危露冷嬰蘭死,九折山寒戰馬嘶。」
語用參考:《杜詩詳注》卷十二;王力《古代漢語》「地理名詞的文學化轉義」條目。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均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讀者可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http://www.nlc.cn)檢索驗證。)
“三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三種危險的情境或狀态,最早出自《淮南子·人間訓》:
這類危險常被用于警示職場或官場中的德不配位現象。
指古代西部邊疆的山名,但具體位置存在争議:
曆史上,舜曾将三苗部落流放至此(《孟子·萬章上》)。
現代語境中,“三危”也可隱喻職場中能力與職位不匹配、無功受祿的人群。但這一用法并非傳統釋義,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尚書》等古籍原文。
百世一人碧潋操習柴山猝嗟大寝刁帶吊赙底力訂終身獨資二葛方墳飛五偾轅分子量伏突個頭浩瀚和正靧浴或問瀽甕番盆奸譽井臼九變十化絶闆犒享寬廠狼伉勒石粱糗流丸六飲慢滞蒙頌民無信不立木臼女娲補天蓬亂被發左袵謙默乾折棄權毬帶殺壞山岸什不閑師太手擊子體問通觀全局王書萬宇危慮文師下戶相見恨晚相斫書銜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