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緝拾的意思、緝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緝拾的解釋

收集編次。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始 堯 舜 時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後詩人繼作,歷 夏 、 殷 、 周 千餘年, 仲尼 緝拾、選練其幹預教化之尤者三百,其餘無聞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緝拾”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緝”與“拾”兩個動詞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緝”本義為“績麻成線”,引申為“收集、編纂”,如《說文解字》注“緝,績也”;“拾”意為“撿取、整理”,如《廣雅》釋“拾,收也”。二者結合後,“緝拾”指對散落或零碎的材料進行系統性收集與整理,常見于文獻學領域。

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到“緝拾遺文,補綴舊典”,即強調對古籍佚文的整理與補全。現代用法中,該詞多用于學術研究場景,如曆史學者對出土簡牍的“緝拾考辨”,或語言學領域對方言詞彙的“緝拾歸類”。

從構詞法分析,“緝拾”屬于同義複詞結構,通過兩個近義語素強化“收集整理”的核心語義。該詞在《辭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工具書中均有收錄,符合漢語詞彙發展的複合化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緝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收集編次,主要用于描述對文獻、詩歌等内容的整理和編纂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緝:此處讀作jī,意為“收集”或“整理”,與“輯”相通。
    • 拾:指“收集、整理”,強調對散落内容的歸納。
      組合後,“緝拾”指将零散材料系統化編撰,常見于古籍整理場景。
  2. 文獻例證
    唐代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中提到:“仲尼緝拾、選練其幹預教化之尤者三百”,指孔子從夏商周千餘年的詩歌中篩選出《詩經》三百篇。此例說明該詞多用于描述經典文獻的編纂過程。

  3. 使用場景
    該詞屬古漢語用法,現代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學、曆史文獻時可能涉及,例如描述文集編訂或史料整理。

  4. 補充說明

    • 部分詞典标注“緝”可讀qī,但在此詞中統一讀jī。
    • 與“輯錄”“編纂”等詞義近,但更強調對散佚内容的系統性收集。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或元稹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帶暴起冰人彬彧波濤洶湧布新不要磛岩巢幕愁雲倒包大事去矣镫杖低蛾帝渚杜漸防微二話沒說飛花粉鼻兒撫念艴然國際主義橫驅别骛滑愍晃眼黃冶變化話尾回向火樹銀花旌旟金聲擲地棘人舊手可便昆吾鋒老骥鹩哥銮江畮鐘披索錢塘秋蓂虬髯翁渠門宂懦鋭身桑蘇西宮濕度史談霜文水杉說咷四弘四秋痠凍天津條約完白山民相拜小隊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