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集編次。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始 堯 舜 時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後詩人繼作,歷 夏 、 殷 、 周 千餘年, 仲尼 緝拾、選練其幹預教化之尤者三百,其餘無聞焉。”
“緝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收集編次,主要用于描述對文獻、詩歌等内容的整理和編纂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例證
唐代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中提到:“仲尼緝拾、選練其幹預教化之尤者三百”,指孔子從夏商周千餘年的詩歌中篩選出《詩經》三百篇。此例說明該詞多用于描述經典文獻的編纂過程。
使用場景
該詞屬古漢語用法,現代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學、曆史文獻時可能涉及,例如描述文集編訂或史料整理。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或元稹原文。
緝拾(jī shí)一詞既有動詞的意義,也可以作為名詞使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緝字的部首是纟(纟是“絞絲”或“織”的意思),拾字的部首是手(手是“手部”或“把握”的意思)。緝字共有8畫,拾字共有8畫。
來源:緝字最早由《康熙字典》收錄,意為捕捉、追擊,後來引申為尋找、搜集、整理等含義。拾字的本義為撿拾、拾取,後來也引申為收集、整理等意思。
繁體:緝字和拾字在繁體中分别寫作緝和蒔。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說文解字》中緝字的寫法為“績”,而拾字的寫法為“哫”。
例句:他不懈努力緝拾每一種信息,以便破解這個難題。
組詞:緝拿、緝私、緝毒、細緝、緝控。
近義詞:搜集、尋找、捕獲、揀選。
反義詞:散亂、丢失、遺棄、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