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敕使的意思、敕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敕使的解釋

皇帝的使者。《晉書·何無忌傳》:“ 無忌 僞著傳詔服,稱敕使,城中無敢動者。” 宋 王谠 《唐語林·自新》:“﹝ 田神功 ﹞見 李光弼 與敕使打毬,聞判官 張傪 至, 光弼 答拜。” 明 沉鲸 《雙珠記·奏議頒赦》:“七夕良宵,鬥化為人混俗嚣,聞見傳宣敕使,倐爾潛蹤,霧散雲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敕使"是古代中國職官制度中的特定稱謂,指代奉皇帝敕令出使的官員。該詞由"敕"與"使"複合構成,"敕"即帝王诏令,《說文解字》釋為"誡敕也,從攴束聲";"使"則指受命執行事務的官員,《周禮》載"六官之屬,各有其使"。

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敕使特指"奉帝王敕命傳達政令的使者",其職能包括:①傳達诏書敕令,如《舊唐書·職官志》所述"凡敕使出入,皆禀受節度";②監察地方政務,唐代《通典》記載"巡察使以六條察州縣";③主持特殊儀典,《宋史·禮志》載"郊祀前遣敕使告天地宗廟"。

該官職具有三個顯著特征:其一,直接對皇帝負責,《唐會要》明确"敕使所至,如朕親臨";其二,持節為憑信,《漢官儀》雲"使節以竹為之,柄長八尺";其三,事畢複命,《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曰"凡敕使皆事訖還奏"。

在曆史演變中,漢代稱"繡衣直指",魏晉稱"台使",至唐代形成制度化的"觀風俗使""黜陟使"等敕使體系。宋代以後隨着中央集權強化,逐漸演變為臨時差遣的"欽差大臣"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

“敕使”是古代中國對皇帝特派使者的專稱,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敕使”指奉皇帝诏令行事的使者,代表帝王傳達政令或執行特定任務。這一概念由“敕”(帝王命令)與“使”(派遣人員)組合而成,強調其官方授權的權威性。

二、曆史用例

  1. 《晉書》記載:何無忌曾假扮敕使,憑借诏令服震懾城中守衛();
  2. 唐代文獻:敕使常參與重要政務,如《無雙傳》提到通過敕使聯絡官員處理案件()。

三、職能特點

四、現代引申

該詞在現代語境中可指代政府派遣的官方代表團,或具有強制力的行政命令()。

“敕使”作為皇權延伸的象征,體現了古代中國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其核心特征為皇權直接授權,常見于曆史文獻中的政治、司法場景。若需查閱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5、7的原文引述。

别人正在浏覽...

北上逼鄰操意蟲魚詞柄麤璺丹室度揆多金凡數風府風漢鳳帏副相高放臯呂高準酣态候官懷荒環主霍山肩髀減瘦京關枯啞濫塵老丈人連萼亮節利亮柳箧子流寓厲言緑意賣兒鬻女滿清名畫謬誤百出南烹難心釀米親骨肉輕陰铨總熱眼弱不好弄三對面先生折納霜顱雪颔疏客書田梳纂俗阃頑皮賴肉無等武用下餘翕變邪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