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使的意思、敕使的詳細解釋
敕使的解釋
皇帝的使者。《晉書·何無忌傳》:“ 無忌 僞著傳詔服,稱敕使,城中無敢動者。” 宋 王谠 《唐語林·自新》:“﹝ 田神功 ﹞見 李光弼 與敕使打毬,聞判官 張傪 至, 光弼 答拜。” 明 沉鲸 《雙珠記·奏議頒赦》:“七夕良宵,鬥化為人混俗嚣,聞見傳宣敕使,倐爾潛蹤,霧散雲消。”
詞語分解
- 敕的解釋 敕 ì 帝王的诏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使的解釋 使 ǐ 用:使用。使勁。使役。使力。使錢。 派,差譴:使喚。使命。使女。 讓,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辦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館。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敕使”是古代中國對皇帝特派使者的專稱,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敕使”指奉皇帝诏令行事的使者,代表帝王傳達政令或執行特定任務。這一概念由“敕”(帝王命令)與“使”(派遣人員)組合而成,強調其官方授權的權威性。
二、曆史用例
- 《晉書》記載:何無忌曾假扮敕使,憑借诏令服震懾城中守衛();
- 唐代文獻:敕使常參與重要政務,如《無雙傳》提到通過敕使聯絡官員處理案件()。
三、職能特點
- 直接受命皇帝:如唐代敕使可監督刺史奏事流程();
- 特殊場合行動:在軍事重鎮龍泉驿等要地執行迎候、宣旨等任務()。
四、現代引申
該詞在現代語境中可指代政府派遣的官方代表團,或具有強制力的行政命令()。
“敕使”作為皇權延伸的象征,體現了古代中國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其核心特征為皇權直接授權,常見于曆史文獻中的政治、司法場景。若需查閱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5、7的原文引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敕使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派出使、命令使者。它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寺”,總共有9個筆畫。敕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府機構,用來指派使者執行特定任務或傳達特定命令。
在繁體字中,敕使的寫法保持不變。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敕使的表達方式可能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例句:
1. 皇帝下敕使,前往邊疆巡視。
2. 禦史發出敕使,調查官員的貪污行為。
一些與敕使相關的組詞有:使者、使命、命令、派遣等。
近義詞可能包括:使者、使節、公使等。
反義詞可能包括:接待、接使、迎使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