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北牧草名。亦稱塞蘆,可飼馬。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下》:“席箕,一名塞蘆,生北胡地。古詩雲:‘千裡蓆箕草。’” 唐 李賀 《塞下曲》:“秋靜是旄頭,沙遠席箕愁。” 唐 高骈 《邊城聽角》詩:“席箕風起雁聲秋, 隴 水邊沙滿目愁。”
“席箕”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專指塞北地區牧草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席箕(拼音:xí jī)是生長于中國北方胡地的牧草,又稱“塞蘆”,主要用于飼養馬匹。其名稱在唐代文獻中已有記載,如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提到:“席箕,一名塞蘆,生北胡地。”。
詩詞引用
功能特性
席箕作為牧草,適應性強,常見于荒漠或沙地,是古代遊牧民族重要的馬匹飼料來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酉陽雜俎》《全唐詩》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席箕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席(xí)的部首是巾,席的總筆畫數為10; 箕(jī)的部首是竹,箕的總筆畫數為14。
席箕這個詞的來源與農耕相關,席指的是竹席,箕指的是用竹篾編成的帶柄的工具,用來抖谷物的雜質。席箕在古代是農民家庭必備的日常用具。
在繁體字中,“席箕”保持不變。
古時候,“席箕”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差别。
1. 他小心地将谷粒倒在席箕上。
2. 她手持席箕,一邊走一邊輕輕地帶着風。
1. 掃帚:用于清掃地面的工具。
2. 竹篾:用竹子剝成的細長帶狀物。
揚箕:用來揚谷物或清掃的竹制工具。
盛器:指容器,與席箕相對,用來裝載東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