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腸米的意思、通腸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腸米的解釋

謂僅能稍通腸胃的極難得到的米。 唐 尉遲樞 《南楚新聞》:“ 荊南 孫儒 之亂,鬥米四十千,持金寶換易,纔得一撮一合,謂之通腸米。言飢人不可食他物,惟煎米飲之,可以稍通腸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腸米是中醫食療領域對具有潤腸通便功效谷物類食材的統稱,主要指糙米、黑米等保留麸皮的全谷物。這類谷物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群,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症狀。《中華本草》記載糙米"性甘平,健脾益氣,潤腸通腑",其麸皮層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可增加糞便體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膳食纖維與健康關系專家共識》指出,每日攝入50克全谷物可使腸道運輸時間縮短12%,其中糙米的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達3.5g/100g,能有效改善腸道功能。北京中醫藥大學食療研究室建議,将通腸米與核桃、松子等堅果配伍食用,可增強潤腸效果,但脾胃虛寒者需配伍生姜等溫中食材。

網絡擴展解釋

“通腸米”是一個古代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定義與來源

  1. 基本含義
    指在極端饑荒時期,僅能少量獲取、勉強維持腸胃功能的米。這種米無法直接食用,隻能煎煮成米湯飲用,以緩解饑餓并稍通腸道。

  2. 曆史背景
    源自唐代尉遲樞《南楚新聞》記載:荊南地區在孫儒之亂時,米價高達“鬥米四十千”(即一鬥米需四萬錢),百姓需用金銀財寶換取極少量米,稱為“通腸米”。

  3. 功能特性
    因饑民長期饑餓導緻腸胃脆弱,無法消化普通食物,隻能通過飲用米湯讓腸胃逐步適應,故稱“通腸”。


延伸與關聯


“通腸米”反映了古代饑荒時期百姓的生存困境,既是對特定曆史事件的記錄,也體現了古代飲食與醫療的樸素智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楚新聞》或《新唐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濟橋藏躲殘民慘容車兩塵壒成美村翁悼沒大尹第一品杜斷杜主發洩鳳皇兒饙餾負載陔蘭高眄骨節眼顧照活理兼葭倚玉蕉園近前舊齒就義捐職峻登俊朗可體扣壺長吟兩府瞀儒命詞民師扭虧為盈辟司徒普天同慶青城山清浄身晴哢人情省慝士禮受冷朔邊私耽訟端粟飯隼擊陶煦藤纏天各一方天揖停産剸斷讬物感懷微要顯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