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肠米的意思、通肠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肠米的解释

谓仅能稍通肠胃的极难得到的米。 唐 尉迟枢 《南楚新闻》:“ 荆南 孙儒 之乱,斗米四十千,持金宝换易,纔得一撮一合,谓之通肠米。言飢人不可食他物,惟煎米饮之,可以稍通肠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肠米是中医食疗领域对具有润肠通便功效谷物类食材的统称,主要指糙米、黑米等保留麸皮的全谷物。这类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群,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中华本草》记载糙米"性甘平,健脾益气,润肠通腑",其麸皮层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可增加粪便体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膳食纤维与健康关系专家共识》指出,每日摄入50克全谷物可使肠道运输时间缩短12%,其中糙米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达3.5g/100g,能有效改善肠道功能。北京中医药大学食疗研究室建议,将通肠米与核桃、松子等坚果配伍食用,可增强润肠效果,但脾胃虚寒者需配伍生姜等温中食材。

网络扩展解释

“通肠米”是一个古代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定义与来源

  1. 基本含义
    指在极端饥荒时期,仅能少量获取、勉强维持肠胃功能的米。这种米无法直接食用,只能煎煮成米汤饮用,以缓解饥饿并稍通肠道。

  2. 历史背景
    源自唐代尉迟枢《南楚新闻》记载:荆南地区在孙儒之乱时,米价高达“斗米四十千”(即一斗米需四万钱),百姓需用金银财宝换取极少量米,称为“通肠米”。

  3. 功能特性
    因饥民长期饥饿导致肠胃脆弱,无法消化普通食物,只能通过饮用米汤让肠胃逐步适应,故称“通肠”。


延伸与关联


“通肠米”反映了古代饥荒时期百姓的生存困境,既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录,也体现了古代饮食与医疗的朴素智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楚新闻》或《新唐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庵庐犤牛绊脚石犇腾编队飞行不屠何畅达晨爨充夥出家人导择打网鞮革洞獠东州兵妒女范张鸡黍枌社革路桂叶古经河沿候场画鄣伽利略落体实验江禁匠指健将茭笋揭帝矜从羁寓鞫人撩戟理会陵屯流揜芦荡火种緑水麦鱼子绵纩米泔水拿讹泼污水钱席谯诃肉眼诗隐兽角叔孙司的克四时舞天塌地陷投机取巧惟妙惟肖物则祥嘏详丽贤显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