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洩的意思、發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洩的解釋

[give vent to;let off] 盡量發出

發洩不滿

詳細解釋

亦作“ 發洩 ”。1.散發,舒發。《墨子·節葬下》:“掘地之深,下無菹漏,氣無發洩於上,壟足以期其所則止矣。”《呂氏春秋·季春》:“生氣方盛,陽氣發洩。” 高誘 注:“發洩,猶布散也。”《後漢書·順帝紀》:“詔以民入山鑿石,發洩藏氣,勑有司檢察所當禁絶。”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楊石齋》:“人家氣數有限,今盡發洩如此。” 郭沫若 《文藝論集續集·文學革命之回顧三》:“外來的資本主義要把 中國 束縛成一個恒久的鄉村,作為發洩它們過剩資本、過剩生産的尾闾。”

(2).盡量發出。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性潔靜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誠可以感蕩心志,而發洩幽情矣。”《水浒傳》第一○五回:“他們平日受的克剝氣多了,今日一總發洩出來。” 清 戴名世 《先大人詩序》:“至於窮之大者,其怨更深;而無所發洩,則必有以自鳴其怨。” 茅盾 《昙》四:“她的滿腔的怨怒,不知道向誰發洩方好。” 巴金 《<往事與隨想>譯後記》一:“我有感情需要發洩,有愛憎需要傾吐。”

(3).洩漏。《淮南子·道應訓》:“臣聞襲國者,以車不過百裡,以人不過三十裡,為其謀未及發洩也。”

(4).顯示;顯現;表現。 唐 楊炯 《<王勃集>序》:“知音與之矣,知己從之矣,於是鼓舞其心,發洩其用,八絃馳騁於思緒,萬代出沒於豪端。” 宋 蘇轼 《上王兵部書》:“士之賢不肖,見於面顔,而發洩於辭氣。”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 長順 聽了 瑞宣 的話,也想對别人說:知識和感情都是要往外發洩的東西。”

(5).猶揭露。《隋書·房陵王勇傳》:“ 素 又發洩東宮服玩似加琱飾者,悉陳之於庭,以示文武羣官,為太子之罪。”

(6).猶流通。 宋 葉適 《淮西論鐵錢五事狀》:“銅錢過 江 北,既有鐵錢以易之矣,鐵錢過 江 南,亦必有銅錢易之可也……若恐鐵錢過 江 ,兌換者多,自合量宜撙節,但要存此發洩一路而已。”

(7).猶傾訴。 沙汀 《困獸記》一:“他想起了他的妻兒,但他沒有認真發洩下去;更沒有說出那件真正攪亂了他的事件。”

(8).中醫指發汗宣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 王冰 注:“發洩謂汗出也。”《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須請個太醫來用藥,表他的汗出來方好。不然,這風寒怎能勾發洩?”


見“ 發洩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發洩"是一個漢語動詞,其核心含義是指将内在的情緒、欲望或能量等釋放出來,通常帶有一種宣洩、排解的性質。根據漢語詞典的釋義和實際用法,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字義拆解與合成詞義

  1. "發":本義為"放出、射出",引申為"表達、顯現"。
  2. "洩":本義為"液體或氣體排出、漏出",引申為"散發、疏散"。
  3. 合成義:将内在積聚的情感(如憤怒、不滿、悲傷)、生理能量(如精力、性欲)或抽象壓力等,通過某種方式向外表達、釋放或疏導出來,以達到緩解内部緊張狀态的目的。

二、權威詞典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規範解釋:

發洩:盡量發出(情欲或不滿情緒)。

示例:~獸欲 | ~私憤 | 滿腔怒火無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注:此為權威出版物,無直接可公開引用的線上鍊接,建議讀者查閱紙質版或授權電子版)

三、使用場景與情感色彩

  1. 常見對象:
    • 負面情緒:憤怒、怨恨、不滿、委屈(如"發洩怒火")。
    • 壓抑欲望:性欲、表現欲(如文學作品中"發洩獸欲"的批判性用法)。
    • 積壓能量:過剩精力、創作沖動(如"通過運動發洩體力")。
  2. 情感傾向:
    • 多用于消極語境(如情緒宣洩),但也可中性描述能量釋放(如"發洩精力")。
    • 隱含"不受控地釋放"之意,需注意語境是否含貶義。

四、相關概念辨析

五、語言學延伸

從認知隱喻角度,"發洩"常被概念化為"容器内壓釋放"(如"情緒爆發"),反映漢語"情感即流體"的隱喻思維模式。這一視角可參考語言學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Lakoff & Johnson, 1980)中的概念隱喻理論。

"發洩"是一個描述内在能量或情緒向外釋放的動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及社會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發洩”是一個漢語詞語,指通過某種方式釋放内心的負面情緒(如憤怒、焦慮、壓抑等),以達到心理平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1. 核心含義
    指通過語言或行為将内心的負面情緒(如不滿、憤怒、苦悶等)激烈地表達出來。例如《文明小史》中提到的“悶氣沒有能發洩得出”,即情緒無法釋放。

  2. 詞源與演變

    • 古代用法:最初指“散發、舒發”,如《墨子·節葬下》中“氣無發洩于上”;也可表示“洩漏”,如《淮南子》中“謀未及發洩”。
    • 現代延伸:逐漸演變為情緒釋放的專指,如“發洩私憤”。

二、合理發洩的意義

  1. 心理調節作用
    長期壓抑情緒可能導緻心理失衡或疾病,合理發洩能稀釋負面情緒,恢複心理平衡。例如通過運動、傾訴、藝術創作等方式釋放壓力。

  2. 與“宣洩”的區别

    • 發洩:強調激烈、短期的情緒爆發(如大叫、摔打物品),可能伴隨副作用。
    • 宣洩:更偏向心理疏導,通過系統性釋放(如心理咨詢)緩解情緒。

三、方法與建議

  1. 常見方式
    包括運動、唱歌、書寫日記、與信任者傾訴等。例如提到的“與蟑螂聊天”雖誇張,但體現了傾訴的需求。

  2. 注意事項

    • 避免傷害他人或自身,如暴力行為;
    • 選擇社會接受的方式,如“笑”也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發洩。

四、反義詞與近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按班安常習故鞍銜半米哺待殘釭孱羸纏障創大單乘蜑酒答語訛幻反其道而行之蕃植肺吸蟲蜂虿起懷風癡分子運動論芙蓉帳高肓攻屠寡孀歸來歸着海丞含垢納污黑不溜球後善昏沉胡做獎旗獎賞漿胎殲傷餞觞竟自計校蹻騰睽别圐圙賫帶靈燿毛毼棉窩窩逆厄清門任職相神鳥賒願市版時務策思戀鐵活枉直绾合五分鐘熱度銜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