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瞀儒的意思、瞀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瞀儒的解釋

愚昧無知的儒生。 清 方苞 《書李習之<平賦書>後》:“自 唐 以後,無取而施用者,而瞀儒耳食,猶嚾嚾焉以為經世之良圖,豈不甚蔽矣哉!”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二》:“瞀儒序《詩》,以斷章為初指,以諷諫為本義,以歌者為作者,史不能宣而明。” 章炳麟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至於儕偶相呼,今昔無爽,助詞發語之聲,世俗瞀儒,疑為異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瞀儒”是一個漢語詞彙,指愚昧無知的儒生,帶有貶義色彩。以下是綜合文獻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瞀”意為昏聩、愚昧,“儒”指儒生或學者,合稱“瞀儒”即指學識淺薄、思想迂腐的讀書人。該詞多用于批評那些固守陳規、缺乏真知灼見的人。

  2. 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荀子·非十二子》:“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此處形容儒生盲目附和世俗之見而不自知。
    • 清代方苞、龔自珍等學者沿用此詞,如方苞批評“瞀儒耳食,猶嚾嚾焉以為經世之良圖”,強調其脫離實際的空談特性。
  3. 曆史背景
    結合“儒”的起源,早期儒者因職業地位低微,性格偏于柔弱保守,可能為“瞀儒”一詞的貶義提供了社會基礎,但具體語境中更側重對迂腐學風的批判。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或思想讨論中,如章炳麟在文論中以“瞀儒”指代不通經史真義的學者,體現對僵化學術态度的否定。

  5. 近義與辨析
    類似詞彙如“腐儒”“陋儒”,均含貶義,但“瞀儒”更強調認知層面的蒙昧,而非單純學識不足。

如需進一步了解“儒”的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荀子》及清代考據學派相關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瞀儒」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瞀儒》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有着淵源深遠的文化内涵。這個詞是用來形容人的性格特點的,一般指一個人追求虛名虛利,隻注重表面的知識學問,而缺乏真正的學術修養和思考能力。瞀儒們通常隻看重權力地位和物質財富,而忽視了精神和道德的追求。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字形結構分析,可以将「瞀儒」拆分為兩個部分:「目」和「孚」。其中,「目」(mù)是漢字的部首之一,表示與視覺有關的事物。而「孚」(fú)則表示信任、寬容。瞀儒中的「儒」(rú)則是一個單獨的字詞,指的是儒家學派,強調人德修養,追求道德和人格的完善。

來源和繁體

「瞀儒」一詞最早可追溯至《漢書·王莽傳》的記載,描述了王莽時期修學斂修、追求名譽地位而缺乏真正修養的學者。這個詞在漢代文化背景下産生,并在後來延續流傳。在繁體字中,「瞀儒」的「孚」字被改為「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漢字的形态和結構發生了變化。根據古籍記載,「目」字的原始形态為一個孤立的眼睛,「孚」字的原始形态則為象征信任的手的形狀。而「儒」字最初由「老」和「直」兩個字組合而成,表示年老對道德持守的堅定。

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例句:他雖然讀過很多書籍,但卻隻是一個瞀儒,缺乏真正的學識修養。

組詞:瞀儒論、瞀儒氣、瞀儒糧

近義詞:浮薄、庸俗、愚昧

反義詞:真學、真儒、真君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