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行使宰輔權的兩個重臣及其所在的機構。如 漢 代的丞相和禦史, 宋 代的中書省和樞密院等。《漢書·翟方進傳》:“故事,司隸校尉在司直下,初除,謁兩府。” 顔師古 注:“丞相及禦史也。” 唐 韓愈 《送張侍郎》詩:“司徒東鎮馳書謁,丞相西來走馬迎,兩府元臣今轉密,一方逋寇不難平。”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蓋樞密使 唐 制以内臣為之,故常與内諸司使、副為伍。自 後唐 莊宗 用 郭崇韜 ,與宰相分秉朝政,文事出中書,武事出樞密,自此之後,其權漸盛,至今朝遂號為兩府。事權進用,祿賜禮遇,與宰相均。”《續通志·貳臣傳一》:“蓋自 唐 迄 明 之初,身都兩府而不能扶危定傾,廟鼎已移,台鉉再辱,則有 李琪 。”
“兩府”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術語,其含義因朝代不同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解釋:
“兩府”指代行使宰輔權的兩個核心機構及其最高長官,通常分掌行政與軍事或監察權,形成權力制衡。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具體構成如下:
漢代
丞相府(行政中樞)與禦史府(監察機構)并稱“兩府”。例如《漢書》記載司隸校尉需“谒兩府”,顔師古注明确指出“丞相及禦史也”。
宋代
中書門下(行政機構,掌政務)與樞密院(軍事機構,掌兵權)合稱“二府”。《宋史》記載二者“對持文武二柄”,是最高國務機關。
漢代“兩府”體現行政與監察分權,宋代則發展為軍政分立,這種分權模式對古代官僚體系影響深遠。例如歐陽修《歸田錄》提到樞密使的職能演變,側面反映宋代二府制度的特點。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漢代、宋代文獻及職官制度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宋史》等原始史料。
《兩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和“府”兩個字組成。
“兩”字的部首是“丨”,筆畫數為二;“府”字的部首是“廣”,筆畫數為九。
《兩府》這個詞最初是指中國古代的兩個重要官署,即内閣和尚書省,它們負責國家的政務、文書等事務。
在繁體字中,“兩府”是“兩府”。
古時候,“兩府”的字形與現在略有不同,如“兩”字的上部為“丆”,下面為兩個“人”字,表示兩個人站在一起的意思。
1. 兩府的官員要為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福祉努力工作。
2. 司法和行政是兩府的職責範圍。
兩府可以組成的詞語有:“兩府之臣”、“兩府高官”等。
内閣、尚書省。
庶務、一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