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民的意思、殘民的詳細解釋
殘民的解釋
(1).殘害百姓。 漢武帝 《禦史大夫遣郡國計吏敕》:“殘民貪污煩擾之吏,百姓所苦,務勿任用。”
(2).被殘害的人民;劫後馀民。 三國 蜀 諸葛亮 《為後帝伐魏诏》:“廣宣恩威,貸其元帥,弔其殘民。” 唐 杜荀鶴 《長林山中聞賊退寄孟明府》詩:“一縣今如此,殘民數不多。” 清 吳偉業 《高郵道中》詩:“曾設經年戍,殘民早不堪。”
詞語分解
- 殘的解釋 殘 (殘) á 害,毀壞:殘害。摧殘。 不完全,餘下的:殘餘。殘陽。殘存。殘廢。殘佚。苟延殘喘。 兇惡:殘忍。殘酷。兇殘。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網絡擴展解釋
“殘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殘害百姓(動詞性)
指統治者或官吏通過剝削、壓迫等手段傷害民衆。例如:
- 漢武帝在《禦史大夫遣郡國計吏敕》中提到:“殘民貪污煩擾之吏,百姓所苦,務勿任用”,強調應罷免此類官吏。
- 宋代辛棄疾在奏章中批評地方官員“殘民害物”,即指官員對百姓和資源的破壞。
二、被殘害的人民(名詞性)
指經曆戰亂、災難後幸存的民衆。例如:
- 諸葛亮在《為後帝伐魏诏》中提及“弔其殘民”,表達對劫後餘生的百姓的關懷。
- 唐代詩人杜荀鶴在詩中寫道“殘民數不多”,描述戰亂後幸存者稀少的景象。
補充說明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常與政治批判或民生疾苦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清代吳偉業詩句“殘民早不堪”,既包含對百姓苦難的同情,也隱含對統治者的譴責。
(可通過漢典等權威詞典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及擴展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殘民(cán mí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被殘害的人民”。它由“殘”和“民”兩個部分組成。
• 殘字的部首是“歹”,古稱“夭”,它表示殘害、殘缺的意思。殘字的筆畫數為4畫。
• 民字的部首是“氏”,它表示人的意思。民字的筆畫數為5畫。
“殘民”這個詞源于中國的現代文學作品,最早出現在清代著名作家翁同龢的小說《傷寒後記》中。翁同龢用這個詞來描述曆史上被殘害的百姓。後來,“殘民”逐漸被用來形容不幸被迫害或受傷害的人民,充分表達了對被迫害群體的同情和憤怒。
“殘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改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殘字的形狀稍有不同,它是由兩個小方塊和一個斜杠組成的,形似“戋”。民字的寫法與現代一樣,由“又”和“民”組成。
例句:
1. 許多人民在戰亂中成為了殘民。
2. 社會需要保護殘民的權益,給他們提供幫助和支持。
組詞:
殘疾人(cán jí rén)- 指因疾病或意外原因導緻身體或智力存在障礙的人。
殘疾(cán jí)- 指身體或智力存在障礙的狀态。
殘暴(cán bào)- 形容人或行為殘忍、兇狠。
殘忍(cán cēn)- 形容人或行為殘暴、冷酷。
近義詞:
受害者(shòu hài zhě)
受迫害者(shòu pèi hài zhě)
反義詞:
幸存者(xìng cún zhě)- 指在困境或災難中幸免于難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