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殘害百姓。 漢武帝 《禦史大夫遣郡國計吏敕》:“殘民貪污煩擾之吏,百姓所苦,務勿任用。”
(2).被殘害的人民;劫後馀民。 三國 蜀 諸葛亮 《為後帝伐魏诏》:“廣宣恩威,貸其元帥,弔其殘民。” 唐 杜荀鶴 《長林山中聞賊退寄孟明府》詩:“一縣今如此,殘民數不多。” 清 吳偉業 《高郵道中》詩:“曾設經年戍,殘民早不堪。”
殘民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指遭受傷害、摧殘的百姓,核心含義聚焦于民衆因外力壓迫而承受苦難的狀态。以下從語義構成、文化内涵及權威來源角度分層解析:
語素拆解
複合詞“殘民”即“受殘害之民”,凸顯被動受害屬性。
詞性特征
作名詞使用,常見于文言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文學語境,如“殘民以逞”(出自《左傳》)指統治者以損害百姓達成私欲。
儒家典籍常以“殘民”斥責暴政。如《孟子·梁惠王上》載:“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暗諷統治者“殘民”之實。
《史記》多次以“殘民”揭露苛政,如《酷吏列傳》描述嚴刑峻法下“殘民傷衆”,強調治國需以仁德為本。
定義:“猶害民;被摧殘的百姓。”引清人唐甄《潛書·富民》例證:“為吏者,一襲之裘值二三百金……殘民以逞,而不足恤。”
标注為書面語詞,釋義:“受摧殘迫害的百姓。”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出版物,未提供鍊接):
“殘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統治者或官吏通過剝削、壓迫等手段傷害民衆。例如:
指經曆戰亂、災難後幸存的民衆。例如: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常與政治批判或民生疾苦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清代吳偉業詩句“殘民早不堪”,既包含對百姓苦難的同情,也隱含對統治者的譴責。
(可通過漢典等權威詞典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及擴展用例)
拜覆被衣襞錦撥爐側商調朝冠差岐川遊穿鑿啖龁颠搭斷碑遁甲耳目官返初服放式番棗浮淖感生帝灰動渾壹降辇精曜金罂子酒政輯濯涓吉郡王開拆看望枯壑兩葉掩目連韻列籍買哄煤油燈民數釀醞峭壑輕薄少年求婚勸懲屈子人馬平安軟膏缛組使長食貢拾餘唾祏主疏晦說說而已思莼素位啴緩踏竹馬童秃屠耆誤教鄉郵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