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時主管壘壁之官。辟,通“ 壁 ”。《左傳·成公二年》:“ 齊侯 以為有禮。既而問之,辟司徒之妻也。” 杜預 注:“辟司徒,主壘壁者。”
“辟司徒”是春秋時期的官職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指春秋時期主管“壘壁”(軍事防禦工事)的官員。“辟”為通假字,通“壁”,即城牆、壁壘。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左傳·成公二年》:齊侯因一位女性言行守禮而詢問其身份,得知她是“辟司徒之妻”。杜預注:“辟司徒,主壘壁者。”說明其職責與軍事防禦相關。
職能範圍
主要負責修築、管理軍營壁壘,屬于軍事體系中的基層官職,可能與戰時工事建設、營地布防等事務相關,但無證據表明涉及法律職能(提到的“法律事務”缺乏權威依據)。
詞義辨析
需注意與“司徒”區分。司徒是古代高級官職,主管民政;而“辟司徒”專指軍事工事管理者,職能和級别均不同。
該詞是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職官名,現代已無實際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原文及杜預注疏。
辟司徒(bì sī tú)是一個古漢字詞語,意為輔佐、輔助皇帝的官職。在古代中國,司徒是古代帝王的重要官位,負責國家的行政事務和司法職能。辟司徒則是被任命為司徒的輔佐官員。
辟(bì)是由辛(xīn)部首組成的字,其内部有6筆。
司(sī)是由口(kǒu)部首組成的字,其内部有5筆。
徒(tú)是由彳(chì)部首和者(zhě)部分組成的字,其内部有7筆。
辟司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在古代王朝中,司徒是一位負責司法和行政事務的高級官員。而辟司徒則是他的助手,負責輔佐司徒處理國家事務。
辟司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襞司徒。
在古代,辟司徒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獻記載中,這個詞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但基本的意思和含義并沒有改變。
1. 他被辟司徒任命為國家的行政主管。
2. 辟司徒幫助皇帝輔佐治理朝政。
1. 辟司徒一員:指被任命為輔佐司徒的官員。
2. 辟司徒之才:指適合輔佐司徒工作的才能或能力。
近義詞包括:輔佐、副手、助手、顧問。
反義詞包括:領導、官方、主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