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相合;相合。《文選·揚雄<甘泉賦>》:“同符三皇,録功五帝。” 李善 注引 文穎 曰:“符,合也。”《東觀漢記·馬援傳》:“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 高祖 ,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南史·袁湛袁粲等傳論》:“昔 王經 峻節,既被旌於 晉 世, 粲 之貞固,亦改葬於 齊 朝,其激厲之方,異代同符者矣。”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兩浙金石之名》:“ 木夫 此説,見其年譜中,正與 君謙 先後同符。”
“同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同符”讀作tóng fú,意為“與……相合;相合”,強調事物或觀點的一緻性。該詞由“同”(相同)與“符”(符合、契合)組成,多用于書面語或古籍中。
“同符”強調事物間的契合與一緻性,既有曆史淵源(符節制度),也在文學、史學中被廣泛應用。需注意其書面語屬性,現代日常使用較少。
同符(tóng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相同的符號,同屬于一類”。下面将逐一介紹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内容。
“同符”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分是“口”字旁,右邊的部分是“符”字。其中,左邊的部首“口”又叫“可”字旁,是由4個筆畫構成,而右邊的部首“符”由8個筆畫組成。
“同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司天監》:“天下不齊則困,用以通同于符命,故令有同符。”可見,“同符”一詞最初是用于解釋天文學概念的。
繁體字“同符”為「同符」。
在古時候,漢字“同符”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舊體字是「同符」,整體結構更加簡化。
1. 彼此所持的信念是同符的。
2. 他們在觀點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在目标上卻是同符的。
1. 同類:相同類型的人或物。
2. 同宗:同屬于一個宗族或家族。
3. 同化:使不同的事物趨于一緻。
1. 相符:表示相符合、相吻合。
2. 一緻:意味着在某個方面或某個目标上完全一樣。
1. 不符:表示不相符、不一緻。
2. 不同:表示不相同、不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