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鐵鍊。 唐 馮贽 《雲仙雜記·茶燋縛奴投火》:“ 鴻漸 怒,以鐵繩縛奴投火中。”《金史·忠義傳三·禹顯》:“軍内變,城破被擒,帥義之,不欲加害,初以鐵繩鈐之,既而密與舊部曲二十人遁去。” 趙樹理 《催糧差》:“ 九孩 再不往下問,掏出小鐵繩來套在 甲午 的脖子上,用小鐵鎖崩的一聲鎖住。”
以下是“鐵繩”一詞的詳細解釋:
鐵繩指由鐵制成的繩索或鎖鍊,常用于束縛、固定或刑罰場景。例如:
在文學或口語中,鐵繩可象征牢固的關系或約束力:
需要注意的是,鐵繩的比喻用法缺乏明确曆史出處,可能是現代語言演變中的引申義()。其核心特征始終圍繞“堅固”與“束縛”展開。
鐵繩作為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金,筆畫數為12畫。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首先是“金”部分表示了這個詞語的意義與金屬有關,而“繩”部分則表達了繩索的意思。
該詞語源于古代的裝備與工具,它原本是一種粗糙的金屬繩索,主要由鐵制成。鐵繩擁有良好的韌性和強度,在古代經常用于各種用途,如拴綁、牽引和承載等等。
在繁體字中,鐵繩的寫法保留了與簡體字相同的結構。“鐵”這個字在繁體中的寫法也是一樣的,而“繩”字則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鐵繩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鐵繩的寫法中,上部分的“金”由兩個相連的“氺”字表示,下部分的“繩”由左右結構的兩個“纟”字組成。
一些常見的與鐵繩相關的詞語有:鐵索、鋼繩、金鐵、鋼索等。這些詞語與鐵繩在材質、用途及特點等方面有關聯,它們可以用來形容或描述鐵繩的屬性或相似之處。
一個使用鐵繩的例句可以是:
他用鐵繩将箱子牢牢地拴在了木船上。
在這個例句中,鐵繩被用作一個工具來固定箱子,展示了鐵繩的拉力和可靠性。
總結一下,鐵繩指的是一種由鐵制成的繩索,它在古代被廣泛用于各種用途。與鐵繩相關的詞語有鐵索、鋼繩、金鐵等。鐵繩的古代漢字寫法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上部分是兩個相連的“氺”字,下部分是左右結構的兩個“纟”字。它在繁體字中保留了與簡體字相同的結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