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ird and uncanny;ridiculous;unbelievable;outrageous] 怪異之極,違反常道
烏公以為詩雖奇妙,而怪誕不經,不許。——《剪燈新話·聽經猿記》
離奇古怪,不合常理。《<二刻拍案驚奇>原序》:“有如《西遊》一記,怪誕不經,讀者皆知其謬。”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 殷 俗尚鬼,猶不聞以怪誕不經之事被諸聲樂,奏於廟堂,矧辟謬崇真之盛世乎?” 嚴複 《原強》:“何所論之怪誕不經,獨不慮旁觀者之閔笑也?”
“怪誕不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由“怪誕”和“不經”兩部分組成: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明代瞿佑的《剪燈新話·聽經猿記》:“烏公以為詩雖奇妙,而怪誕不經,不許。”。清代嚴複在《原強》中亦引用此詞:“何所論之怪誕不經,獨不慮旁觀者之闵笑也?”。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場景與注意事項
語法功能
通常作定語或補語,如“怪誕不經的言論”“說得怪誕不經”。
例句參考:
“《西遊記》雖情節怪誕不經,卻蘊含深刻哲理。”
如需更多例句或詳細出處,可查閱《剪燈新話》《原強》等文獻。
《怪誕不經》是一個詞組,意思是形容事物或行為荒誕、奇異、不合常理。它常用來描述離奇怪異、荒唐離譜的場景或事件。
《怪誕不經》的拆分部首是“讠”、“骨”和“心”。
其中“讠”(讠部首)代表語言,表示與言語相關;
“骨”(骨部首)代表動物的骨骼結構,表示形狀、結構;
“心”(心部首)代表心髒,表示與思想、情感相關。
這個詞總共由12個筆畫構成。
《怪誕不經》這個詞組的來源比較模糊。它在現代漢語中比較常用,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衍生出來的詞語,用以表達世界上一些離奇、奇特或反常的現象和行為。
《怪誕不經》的繁體字為「怪異不經」。
古代漢字寫作「怪異不經」,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1. 這個魔術師的表演十分怪誕不經,全場觀衆都被他的表演震撼到了。
2. 這個故事情節太怪誕不經了,無法讓人理解和接受。
3. 他的行為舉止總是怪誕不經,讓人琢磨不透他的真實意圖。
1. 怪異
2. 荒誕
3. 不合常理
4. 奇特
5. 反常
1. 奇怪
2. 古怪
3. 離奇
4. 反常
常理
正常
合理
尋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