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霜或經霜的林木。 唐 李颀 《宿瑩公禅房聞梵》詩:“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 元 無名氏 《硃砂擔》第三折:“我隻見霜林颯颯秋天晚,覺一陣冷氣侵霄漢。”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老舍 《四世同堂》八一:“既使沒有炮聲,人們也顧不得去看霜林紅葉。”
“霜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霜林指秋冬季節帶霜或經霜的林木,常用來描繪寒冷氣候下樹木被霜覆蓋的景象。例如,唐代詩人李颀在《宿瑩公禅房聞梵》中寫道:“夜動霜林驚落葉”,形容霜凍中林木的動态。
在文學語境中,霜林也特指楓林。例如元代王實甫《西廂記》名句“曉來誰染霜林醉”,這裡的“霜林”既指楓葉經霜變紅的視覺效果,又暗喻離别的情感。
霜林常被用于渲染蕭瑟、清冷的氛圍,或寄托離别、孤寂之情。如詩句“西風緊,北雁南飛”與霜林結合,強化了秋日的蒼涼感。
霜林不僅是自然景觀的寫照,更承載了文人對季節變遷的細膩感知。例如“菊香柚黃,霜林楓晚”通過色彩對比,展現深秋的靜谧之美。
霜林既可指代經霜的林木(廣義),也可特指楓林(狹義),是古典文學中重要的意象,兼具自然描寫與情感象征的雙重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可參考《西廂記》等經典作品。
《霜林》一詞指的是在冬季或寒冷地區,由于霜凍而形成的森林。它描繪了冬季的嚴寒和寒冷地區的景象。
《霜林》的拆分部首是雨水部,其内部是兩個部首:雨和木。它的筆畫數目是11畫。
《霜林》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一個富有詩意的描寫。它常常被用來描繪冬季冷酷和森林中寒冷的景象。
《霜林》的繁體字為「霜林」。
古時候《霜林》一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冬季的夜晚,霜林中的樹木被白霜覆蓋,美得就像仙境一樣。
2. 他們在經過霜林時感受到了冬季的寒冷和靜谧。
1. 霜天:指有霜的天氣。
2. 林木:指森林中的樹木。
3. 霜凍:指由于霜的原因而凍結的現象。
1. 冰雪:指冬季由于寒冷而形成的冰和雪。
2. 寒冷:指天氣冷,溫度低。
1. 春天:指四季之一,天氣轉暖的季節。
2. 炎熱:指天氣非常熱,溫度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