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錯牾的意思、錯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錯牾的解釋

抵觸;不順從。《新唐書·段平仲傳》:“ 平仲 錯啎不得言,乃謬稱名,帝怒,叱去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錯牿(cuò wǔ)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抵觸、違背或不相協調,常用于描述事物間的矛盾或沖突狀态。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項詳解:


一、基本釋義

  1. 抵觸不合

    指事物之間相互矛盾、無法調狀态。

    例:雙方觀點錯牿,難以達成共識。

  2. 違背常理

    形容言行或現象違反常規邏輯或社會共識。

    例:此舉與公序良俗錯牿,引發争議。


二、詞源與演變

  1. 古義溯源

    “錯”本義為鑲嵌(如“錯金”),引申為“交叉”;“牿”原指牛馬欄圈,後衍生“束縛”“沖突”義。二字合用強調“交錯對抗”之意,最早見于《後漢書》。

  2. 現代用法

    當代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學術讨論或政策分析中,描述理念、制度或數據的矛盾性。

    例:實驗數據與理論模型錯牿,需重新驗證。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抵牾;不合”,引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事理錯牿,非著述之體也。”

  2.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标注為“動詞性書面語”,強調其描述沖突關系的功能。


四、使用場景與辨析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李行健.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
  3. 王力.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 商務印書館, 2005.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網絡擴展解釋

“錯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uò wǔ,其核心含義為抵觸、不順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錯”和“牾”組合而成:

    • 錯:本義指參差交錯(如“交錯”),引申為摩擦、避開(如“錯車”),也可表示安排時間避免沖突(如“錯開會議”)。
    • 牾:意為違背、不順從(如“抵牾”)。
      兩者結合後,整體強調因方向或立場不同而産生的矛盾或對抗。
  2. 文獻用例
    據《新唐書·段平仲傳》記載:“平仲錯啎不得言,乃謬稱名,帝怒,叱去之。” 此處的“錯牾”描述了段平仲因與皇帝意見相左而無法直言,最終觸怒皇帝的情景,體現了該詞在古籍中的實際應用。

  3. 注意事項
    需注意,“錯牾”屬于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若需進一步考證其用法,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或專業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滿百汰豹袖閉隔襞績鼻夷常法乘龍快婿橙色成獄晨景大寒索裘東窗事發發明家蕃庑泛泆繁音奉公風人詩鳳翥龍蟠分身術歸寍孤子紅潤護書匣鑒世急客金相玉映句攔開勾苦船頍纓刳形去皮朗客冷氣利途旅見沒入腳處耐實泥糊糊疲精竭力破口大駡撲閃啟請齊容丘墳秋浪惹犯山公倒載審雨堂失勢識悟束身自愛四不像送佛屯鈍五分錢鄉社小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