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習的意思、聽習的詳細解釋
聽習的解釋
聽從熟悉情況者的意見。《韓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即不成迷也。”
詞語分解
- 聽的解釋 聽 (聽) ī 用耳朵接受聲音:聽力。聽寫。聽覺。聆聽。洗耳恭聽。 順從,接受别人的意見:言聽計從。 任憑,隨:聽任(坣 )。聽憑。聽之任之。 治理;判斷:聽訟(審理案件)。聽政。 量詞,指馬口鐵密封
- 習的解釋 習 (習) í 學過後再溫熟反複地學,使熟練:練習。學習。實習。 學:習文。習武。 對某事熟悉:習見。習聞。習以為常。 長期重複地做,逐漸養成的不自覺的活動:習慣。積習。陳規陋習。 相因:世代相習。習
專業解析
"聽習"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代文獻用例兩方面進行解析:
一、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聽 (tīng): 本義指用耳朵接受聲音,引申為接受、聽從、治理(如“聽政”)、處理事務等含義。
- 習 (xí): 本義指鳥類反複試飛,引申為學習、複習、練習、熟悉、習慣等含義。
- 聽習 (tīng xí): 結合兩字含義,“聽習”主要指通過聆聽來學習、熟悉或反複練習某種知識、技能或道理。它強調的是一個通過聽覺接收信息并進行内化、實踐的過程。
二、 權威詞典釋義
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記載: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9卷,第1281頁) 對“聽習”的釋義為:
聽習:聽而習之;聽受并學習。
該釋義簡潔明了地指出“聽習”包含“聆聽”和“學習/練習”兩個動作及其結合。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版,第1488頁) 的釋義更側重其文言用法:
聽習:聽受學習。
同樣強調了接受信息與學習行為的結合。
- 《辭源》 (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2793頁) 提供了更具體的語境解釋:
聽習:聽取并學習。
并引用了清代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中》的例證:“古人之言,固有以‘聽’為‘受’者……‘聽習’猶言受習也。” 這進一步說明“聽”在此有“接受、受教”的含義。
三、 語用特征
- 語境: “聽習”多見于古代文獻或描述古代學習場景的現代文本中,常與學習經典、禮樂、政事等相關。例如:
- “弟子聽習于夫子。”(弟子在夫子那裡聽講學習。)
- “朝夕聽習,不敢懈怠。”(早晚都聆聽學習,不敢松懈。)
- 現代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聽習”已非常罕用,其含義通常被更常用的詞語如“聽課”、“學習”、“聆聽教誨”、“受教”、“練習”等替代。
“聽習”是一個文言詞彙,意指通過聆聽來接受、學習并熟悉某種知識、技能或道理。它強調聽覺是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并伴隨着後續的學習、練習或内化過程。雖然現代已極少使用,但在理解古籍或特定語境時仍需掌握其含義。其權威釋義主要參考了《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和《辭源》等大型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聽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
指聽從熟悉情況者的意見,強調通過傾聽他人的經驗或建議來輔助決策或學習。例如《韓非子·解老》中提到:“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即不成迷也”,即迷路者若願意聽從熟悉道路者的指引,便不會迷失。
-
延伸理解
部分資料(如)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通過傾聽他人智慧來學習修養”,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二、古典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韓非子》,其用法具有明确的實踐指導性:
- 語境特點:多用于描述困境中主動尋求幫助的行為,如迷途者詢問向導、決策者咨詢知情者等場景。
- 結構解析:
“聽”指接受信息,“習”意為熟悉、通曉,組合後凸顯“向熟悉者學習”的互動過程。
三、現代使用建議
需注意語境差異:
- 在引用古典文獻時,建議采用《韓非子》中的原義;
- 若用于日常表達虛心學習的态度,需說明是引申用法,避免與古典釋義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韓非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邊塵不驚並進鄙啬比翼雙飛蟬弁襯道袍塵露吃用酬神初度楚拷出席定錢地約都總管斷線風筝罰點球方辔肥脆附約黃車使者皇冠鹄闆虎頭牌借鏡觀形掎鹿祲容紀要蠲平課仿寬宏鲲鵬伶夔流喝路室馬矟沒勁美祥模堇内疽旁支嘌唱蜣螂犬馬齒悫善上請燒夷省曠神趣石燕首子瑣豔燙發滔滔滾滾天開凸凹托音婉柔微生物物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