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約的意思、地約的詳細解釋
地約的解釋
(1).指土地的疆域界線。《周禮·秋官·司約》“治地之約次之” 漢 鄭玄 注:“地約,謂經界所至,田萊之比也。” 孫诒讓 正義引 惠士奇 雲:“地約者,封人所封之四疆、量人所量之塗數……匠人所畫之溝洫皆是也。”
(2).關于割讓領土的信約。《史記·晉世家》:“以 秦 得立,已而倍其地約。”
詞語分解
- 地的解釋 地 ì 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 約的解釋 約 (約) ē 繩子。 拘束,限制:約束。約法。制約。約定俗成。 共同議定的要遵守的條款:立約。條約。契約。 事先說定:約見。約會。 邀請:約請。約集。 節儉:節約。儉約。 簡要,簡單:由博返約。簡約
網絡擴展解釋
“地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理解。根據多個權威詞典的釋義,其核心定義可分為以下兩類:
1.土地的疆域界線
- 指國家或地區之間劃分領土範圍的界限。這一釋義源自古代典籍《周禮·秋官·司約》中“治地之約次之”的記載,漢代鄭玄注釋為“地約,謂經界所至,田萊之比也”,即土地劃分的法定邊界。例如古代封疆劃界、田畝分配均涉及此類約定。
2.割讓領土的信約
- 特指通過條約或協議将領土割讓給他國的承諾。例如《史記·晉世家》提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約”,指晉國違背了與秦國關于領土的約定。這類用法多出現在曆史外交或戰争後的條約中。
補充說明
- 拼音:dì yuē(“約”在此處讀yuē,非多音字yāo)。
- 應用場景:多用于曆史、地理或文獻研究,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
- 近義詞:疆界、界約(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地約”的實例或學術考據,可參考《周禮》《史記》等原典,或查看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地約(dì yu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為地方和約定。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地(dì):拆分部首為土,總計4個筆畫。
- 約(yuē):拆分部首為纟,總計7個筆畫。
《地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以漢字為基礎的中文詞語。在繁體中文中,地約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地約》的基本形态仍然保持在現代漢字中使用的形态上。
一些例句可以幫助理解《地約》這個詞的用法:
1. 我們在地約的地方見面吧。
2. 這次旅行我們有一個地約,要趕在上午十點之前到達目的地。
組詞:地方、約定、地點、地域、地點等。
近義詞:約定、約會、集合、會面等。
反義詞:解約、解散、廢約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需更多信息,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