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lateral branch] 家族、集團等系統中不屬于嫡系的支派
(1).嫡親以外的支屬。《左傳·隱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 唐 孔穎達 疏:“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别屬則各自立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陽武侯》:“襲侯某公薨,無子,止有遺腹,因暫以旁支代。”
(2).文藝、學術上非正統的流派。 魯迅 《準風月談·難得糊塗》:“大衆文學‘固然贊成’,‘但那是文學中的一個旁支’。正統和正宗,是明顯的。”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七節:“在當時, 李思訓 、 昭道 的金碧青綠山水畫是正宗,而 王維 的水墨山水畫是旁支。” 孫犁 《秀露集·讀<蒲柳人家>》:“在這一主流之外,自有旁支流派。”
“旁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家族、集團或系統中的非嫡系分支。以下是詳細解釋:
旁支(拼音:páng zhī)指家族、組織或學術體系中不屬于嫡系或正統的衍生支派,與“嫡系”相對。例如,在傳統家族制度中,嫡長子繼承的主脈稱為“主支”,其餘兄弟後代形成的分支即為“旁支”。
家族與宗族層面
旁支通常指嫡親以外的親屬分支。例如,晉國韓氏家族最初是公族旁支,後逐漸發展為掌握實權的勢力集團。古代繼承制度中,若無嫡子,可能由旁支暫代家主之位(如《聊齋志異》中記載的案例)。
引申含義
在文藝、學術等領域,“旁支”可指非主流的流派。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左傳》《聊齋志異》等文獻,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
“旁支”一詞常用來形容家族中的側支成員或分支。它表示與主要支系有關的但不屬于主要血統的人或事物。通常,旁支指的是家族中的堂兄弟、堂姐妹、叔伯侄甥等成員。
根據《康熙字典》,旁支的拆分部首是“⺈”(牛偏旁),它具有“⺈”的字形特點。筆畫數為14畫。
“旁支”一詞是由“旁”和“支”兩個字組成。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過程中。古時候,人們為了表達家族中的分支成員或側邊的血親關系,使用“旁”和“支”兩個字組合在一起。相對于主要的支系,旁支所代表的是次要的或邊緣的成員或事物。
在繁體字中,“旁支”可以寫作“旁兒支”,其字形結構與簡體字保持一緻,隻是在字右側多了一個“兒”字旁。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旁支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階段和書法風格,字形可能存在差異。然而,總體來說,古代寫作“旁支”的字形與現代簡化字形十分相似。
1. 他是我們家族的旁支,與我們血緣關系較遠。
2. 在家族的重大事務中,旁支的成員也應當發表自己的意見。
組詞:旁支成員、旁支親戚、旁支血統
近義詞:支派、旁系、側支
反義詞:直系、本支、正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