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要的意思、紀要的詳細解釋
紀要的解釋
[summary (synopsis) of minutes] 用文字記錄的要點
會議紀要
詳細解釋
記述要點的文字。 清 顧祖禹 有《讀史方輿紀要》。今又多用為會議文件名。 周6*恩6*來 《一年來的談判及前途》:“ 毛6*澤6*東 同志去 重慶 ,在去年十月十日發表了《雙十會談紀要》。在此紀要中,解決了許多問題,但同時還有幾個重要問題沒有解決。”
詞語分解
- 紀的解釋 紀 (紀) ì 記載:紀年。紀6*元。紀行(妌 )。紀實。紀念。紀傳(刵 )體(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叙述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紀事本末體(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重要事件為綱,将一段曆史完整地記載下來)。 記年代的方式:一紀(古代指十二年)。世紀(一百年)。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級,紀以下為“世”,紀以上為“代”。 法度:紀律。違法亂紀。 散絲的頭緒:絲
- 要的解釋 要 à 索取:要賬。要價。 希望,想:要強。要好。 請求:她要我給她讀報。 重大,值得重視的:重要。要人。要領。綱要。要言不煩。 應該,必須:須要。 将(乶 ):将要。快要。 如果,倘若:要是。 表選擇:要麼。要不。要不然。 要 ā 求,有所倚仗而強求:要求。要挾。 古同“腰”。 古同“邀”,中途攔截。 古同“邀”,約請。 姓。 筆畫數:; 部首:覀;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紀要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紀要”是“記錄要點”的簡稱,指對會議、讨論或事件的核心内容進行系統化整理形成的文字材料,常用于正式場合的信息留存與傳達。
一、核心定義
“紀要”強調對關鍵信息的提煉,而非事無巨細的複述。例如:
- 會議紀要:記錄會議時間、議題、決議、責任人等要素
- 談話紀要:歸納對話核心觀點與共識
- 事件紀要:梳理突發事件的過程與處理結果
二、主要特征
- 簡明性:用條目式結構呈現,剔除冗餘細節
- 客觀性:如實反映事實,避免主觀評價
- 時效性:通常在24小時内完成整理
- 權威性:需經相關方确認後生效
三、應用場景
- 企業決策:董事會/部門會議的決議備案
- 法律文書:調解筆錄、談判記錄的正式版本
- 政務管理:政策研讨會的執行依據
- 學術研究:專家論證會的觀點集成
四、與相似概念的區别
類型 |
紀要 |
會議記錄 |
備忘錄 |
詳略度 |
提煉要點 |
逐字/詳細過程 |
簡要提醒 |
形式 |
正式公文格式 |
原始過程性文檔 |
非正式便籤 |
效力 |
具有執行約束力 |
僅作存檔參考 |
提示性作用 |
五、撰寫規範
- 采用“會議名稱+紀要”标題(如《2025年度戰略規劃會紀要》)
- 正文包含:時間地點、出席人員、議程進度、決議事項、待辦清單
- 使用“會議認為”“會議決定”等第三人稱表述
- 結尾需記錄整理人/審核人及成文日期
例如某項目推進會紀要可能包含:
二、決議事項:
1. 确定5月啟動用戶調研(責任人:市場部張三)
2. 批準追加預算50萬元(依據:附件3-成本分析表)
這種文書形式既保證了信息追溯的可靠性,又提高了組織運作效率,是現代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紀要
《紀要》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纟”(即“納”)部首和“要”構成。紀要的拆分部首是“纟”(即“納”),筆畫數為3畫。
《紀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寫法。這個詞在古代常被寫作“紀要”,使用了繁體字的寫法。繁體字“紀”表示“記錄”或“記載”,而“要”表示“要義”或“概要”。因此,《紀要》可以理解為記載要點或概要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關于《紀要》的例句:
- 會議結束後,秘書将會議的紀要發送給所有與會人員。
- 請你寫一份紀要,總結今天的讨論成果。
一些相關的詞彙包括:
- 組詞:紀要記錄、紀要歸檔、紀要分發
- 近義詞:總結、摘要、概要
- 反義詞:詳述、詳細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對《紀要》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