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托音的意思、托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托音的解釋

寄托音信。 三國 魏 曹植 《愍志賦》:“竊托音於往昔,迄來春之不從。思同遊而無路,情壅塞而靡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托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寄托音信
    這是“托音”最核心的含義,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例如,三國時期曹植在《愍志賦》中寫道:“竊托音於往昔,迄來春之不從”,表達通過聲音傳遞情感或信息的意圖。

二、使用場景

  1. 文學與情感表達
    多用于詩歌、賦體等文學形式,通過聲音寄托思念或未言之志。例如曹植的賦中,用“托音”暗含無法直接傳達心意的遺憾。
  2. 藝術表現
    部分現代用法中(如提到),可能指通過音調或音量變化增強語言感染力,但此解釋未在其他權威來源中廣泛出現,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例句與延伸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愍志賦》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托音

《托音》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手”和“音”兩個部分。其中,“手”是指人的手部,常用于表示動作、勞動和能力等意義;“音”則表示聲音、樂音的意思。合在一起,“托音”可以理解為用手托住并傳遞聲音,或用手做出聲音的動作。

來源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托音”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編寫體系。在古代,人們将各種動作和概念用象形文字來表達,而後來的篆書和隸書則對這些象形文字進行了一些變形。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字形“托”描繪了一隻手托舉物體的形狀,與“音”部意為聲音一起構成了“托音”的字形,表示了人們用手來制造聲音或傳遞聲音的動作。

筆畫和部首

根據現代漢字字典的編寫規則,“托音”字共有8個筆畫,其中“手”部為4畫,“音”部為4畫。根據部首分類,“手”屬于“扌”部,“音”屬于“音”部。

繁體字

在繁體字中,托音的寫法為「託音」。

例句

1. 她在說話時常用手托住嘴巴,以減小聲音的幅度。

2. 這位小提琴手用優美的樂音托起了整個音樂會。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托手、托舉、托物、托付

近義詞:發音、吟唱、演奏

反義詞:捂嘴、遮耳、閉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