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辔的意思、方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辔的解釋

并辔;并駕。《晉書·劉曜載記論》:“佞人方轡,并後載馳。” 南朝 齊 謝朓 《始之宣城郡》詩:“幸沾雲雨慶,方轡參多士。”《新五代史·雜傳·王鎔》:“ 匡威 素少 鎔 ,以謂無能為也,因與 鎔 方轡詣府,将代其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辔,漢語複合詞,由“方”與“辔”組合而成,其釋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義演變角度作如下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兩馬或多馬并行時缰繩齊平的狀态,引申為車馬并列而行。《漢語大詞典》載其核心義為“并辔,辔繩并行”,常用于描述古代車馬儀仗或文人并騎的場景(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冊)。

二、構詞解析

  1. 方:取“并列”義項,《古代漢語詞典》釋為“并船,并車”,如《史記·郦生陸賈列傳》中“蜀漢之粟方船而下”;
  2. 辔:指駕馭馬匹的缰繩,《說文解字》注“辔,馬縻也”,段玉裁補充“所以制禦車馬”。

三、引證示例 該詞多見于古籍文獻,如《後漢書·崔骃傳》載“方辔并進者,不知改轍”,以辔繩并行比喻政治主張的趨同(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唐代李善注《文選》時亦用“方辔聯镳”形容車騎隊列的整齊。

四、相關詞語 “方辔”屬古代車馬文化詞彙體系,與“齊镳”“并轡”構成同義聚合,在《中國古代車馬辭典》中歸入“駕禦類”詞條(來源: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車馬辭典》)。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叙述,具有鮮明的語體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方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拼音為fāng pèi,其核心含義是“并辔;并駕”,即兩匹或多匹馬并行,缰繩并排,比喻共同行進或地位相當。

詳細解釋:

  1. 字義拆解:

    • 方:此處意為“并排、并列”。
    • 辔:指駕馭馬的缰繩,引申為駕馭行為。
  2. 文獻用例:

    • 《晉書·劉曜載記論》中“佞人方辔,并後載馳”,描述佞臣與權貴并列掌權。
    • 南朝謝朓《始之宣城郡》詩句“方辔參多士”,表達與衆多賢士同行的謙遜。
    • 《新五代史》記載王镕與匡威“方辔詣府”,暗喻權力争奪的微妙關系。
  3. 其他信息:

    • 該詞現代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文學研究中。
    • 無直接關聯的常用成語,但可通過“并駕齊驅”等近義詞輔助理解。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暗劣白洋邦畿飽眼被料迸兵扁擔社辯逸裱糊店慚悚馳波敕條抽秘騁妍粹願打埃塵待茶電至獨力遁退分塗服寵附訊府種丐取共名工巧明構造心理學貫玉禾雞恍恍忽忽火日僭逼筋皮蝌鬥篆文昆蚑立本靈壽杖眇邈民甲蘑菰蕈暮霞拼攢破顔一笑棄繻者山花霜橘水患順風旗屬屬嗣芳悚愧堂息天突停閣頭踏推允無了根蒂銜刀孝堂枭音